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2012-05-03 09:21:57)
标签: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原创教育 |
分类: 高考语文 |
专题二:散文(共10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专题解说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
其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考点一:理解含义(意)
类型 |
解说 |
对应题型 |
示例 |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
标题词语含义的理解 |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标题“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
标题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
2011年四川卷T16考查标题“锈损了的铁铃铛”中“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
2011年北京卷T18考查文眼“雪”的重要作用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
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
2011年湖南卷T16考查到“大鹏”的形象的理解 |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
显示事物差异的词语 |
2011年天津卷T18考查选择恰当的词语 |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
表明事物特征的词语 |
2011年湖北卷T17考查形容赵树理外貌的词语 |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
运用特殊手法的词语 |
2011年大纲全国卷卷T14考查对“穿针引线”的理解 |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
容易表面化理解的语词 |
2011年四川卷T14对“尽情地唱过”中“唱过”的理解 |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
容易在理解上顾此失彼的词语 |
2011年江苏卷T17理解“挖”的深意,要结合“捧”来理解 |
考点二:概括文意
段意归纳 概括主题 归纳概括 |
|
原因 归纳 概括 |
|
情感 归纳 概括 |
|
形象特点 归纳概括 |
|
考点三:鉴赏技巧
考查角度 |
解说 |
示例 |
从表达方式角度 |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
2011年湖南卷T17考查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
从选材剪裁角度 |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
2010年全国卷ⅠT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从表现手法角度 |
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具有象征意义)。 |
从结构安排角度 |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
2010年北京卷T17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从语言运用角度 |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
2011年天津卷T19赏析最后一段文字。
|
考点四:探究
命题点 |
解释 |
示例 |
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
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
如2011年湖南卷T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
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 |
此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
2011年天津卷T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题目。 |
第3——4课时
考点一;散文阅读之分析综合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针挑土》(原文略)
1.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答题要规范]
2.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答题要规范]
[技巧要把握]
(1)理解句子含意
②“三想到”: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关键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2)理解词语含义
例题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10分)
《走进腾格里》(原文略)
3.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答题要规范]
4.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答题要规范]
[技巧要把握]
①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②合并法。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③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二)答题模板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二、课后作业
第5——6课时
考点二:散文阅读之鉴赏评价和探究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15分)
《祁连雪》(原文略)
1.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答题要规范]
[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1)思维模式
②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词句段所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同小说)
(2)答题模板
2.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答题要规范]
第二问:(示例)“观山如读史”,让我想到了很多。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雄伟的喜马拉雅,也有辽阔的东海;有雄踞亚洲的青藏高原,也有浩瀚的长江黄河。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生在这,长在这,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于是我国的山山水水,呈现出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景观。所以我们的古人教育他们的子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书里的历史是死的,而寄托在山水之上的历史是鲜活的。苏轼来到长江边,看到了三国故垒,脑中浮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第二,熟知每类题型的探讨方向: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例题2(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4题。(12分)
《想飞》
3.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4.
[审题要仔细]
[思路要清晰]
[答题要规范]
(1)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2)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二、课后作业
第9——10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二)及讲评
散文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题。(20分)
时 光(正文略)冯骥才
1.结合文章,说说“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这句话的含意。(2分)
答案:①时光在这里,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掉了,但是它却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2分)②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再造了富有灵魂的新生命,这些新生命是永存的,不会消逝。(2分)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排比。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1分)表现了自己的忙碌,突出了时光的紧迫;从全文看,突出了自己度过的时光的无价值,为后文反思艺术家的真正价值作了铺垫。(1分)②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起下文“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从而点明主题。(1分)
3.本文写了作者在停电以后的所想所感。请简要概括作者所想所感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①感到时光匆匆,想到了自己一年中的种种经历。(2分)②从宋朝天王像中,感悟到自己作为作家,应该通过作品让自己的时光永恒。(2分)(意思对即可)
4.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4分)
答案:不矛盾(1分)。①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2分)②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2分)
5.有人认为,文章到第⑫段结尾完全可以,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最后两段呢?试做探究分析。(6分)
答案示例:这样安排,首先,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第⑬段写电来灯亮照应了第②段的“今晚突然停电”;第⑭段照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这样处理,结构更加完整。(3分)其次,使意思更加明确,思想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总体上看,作者先写“明”(首段对时光的解释),再写“暗”(第②段始),最后再写到“明”(灯亮),表面是写灯光,实际上是写思考、认识的意义所在。第⑭段点明了答案已蕴涵在前文,点明了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
剪得秋光入卷来(正文略)王清铭
6.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答案: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共3分,得分点:“萧索景象”“时光流逝”“感伤”“诗情和美感”,意思对即可)
7.赏析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答案:运用引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1分),写在现代都市中诗意难以寻找(1分),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1分)。
8.作者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分条概括原因。(5分)
答案:客观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大雁和鹤);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主观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意思对即可。主观因素3分,客观因素2分)
9.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1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1分)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1分)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1分)
10.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5分)
答案:纯物质的、机械的活着只能说是生存,生活的本质是诗意的。人类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我们应超越物质上的有限,达于无限的精神境界。诗意的生活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写诗,而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超越自己在得失上的算计,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去看物质。(该题具有开放性,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只要表达出“不能只满足于物质享受,更应追求精神生活”之意,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