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高》教学详案

(2007-11-13 19:05:32)
标签:

古诗教学

杜甫

登高

教案

分类: 语文教学
【慈溪市慈吉中学高中语文研讨课】

《登高》教学详案

授课人:徐 

教学目的:

1、  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掌握诗歌一般的鉴赏方法,背诵诗歌。

重点:朗诵诗歌,分析意象,理解感情。

难点:诗歌鉴赏,准确表达。

课时:一课时

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师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  点名朗读,组织学生品评

 问:学生读得怎样,优点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如果老师读得好,又好在哪里?

2、  讨论明确:

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3、  板书:

(1)    理性地把握

(2)    形象的描述——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 音乐

(3)    感性的表现

4、  教师小结:

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三、融入诗歌,研讨赏析

1、问: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全诗中有哪些词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讨论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渚清”“沙白”“飞回”。语言凝练。诗中的“哀”“悲”“独”“恨”等词,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深沉、悲苦。

2、问: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这里的景物和情感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使人联想到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教师引导朗读: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师生共读)

  4、问:颌联,写了几种景物?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讨论明确:

  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个人的生命短暂,而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有对比,也有衬托。让人觉得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5、教师引导朗读,问: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假如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6、学生读时指导:前句要读得沉郁,后句要读得气势宏大。要表现出杜甫的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全体读)

  7、问: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讨论明确: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

8、问:“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做客”?什么叫“登台”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他命运的坎坷、人生的愁苦的?

讨论明确: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并且在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多层的愁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师生齐读、学生单读)

9、问: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讨论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就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

10、面对如此巨大的愁苦,他多么想喝酒呀!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为什么?

讨论明确: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11、问: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怎么把这种有愁不能排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呢?

教师指导:“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四、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1、  问: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认为怎样去鉴赏诗歌?

2、  讨论明确:(板书)

(1)知身世,感诗风(2)找诗眼,辩色彩(3)抓意象,明意境

五、知识迁移,拓展训练

(04广东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六、齐读课文,布置作业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相信大家已经能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堂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课后作业:1、背诵《登高》;2、详见《语文优化练习》当课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