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1)

(2008-07-23 03:03:51)
标签:

杂谈

声明:这是杨思聪老师布置的外国文学作业哈,刚一同学说居然搜到了。拜托诸位兄弟姐妹别来雷同的哈,否则鱼死网破哦。而且这是绝对原创,估计科学性并不高,完全是我一家之言。

1 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评价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对研究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发展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意义重大。要研究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首先就应该对“人文精神”本身进行准确定位。

1.1 人文精神的深度剖析

    “人文精神”这个词在西方找不到完全与之对等的词。英文中的 “Humanism”, “Humanity”德文中的 “Humanismus”, 以及意大利语中的 “umanista”都只能表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人道主义三层含义,而这三者顶多只能表达 “人文”的含义,而不能表现 “精神”的意义。张汝伦认为理解人文精神要以其中文意义来理解,“人文精神”不是僵死固定的专名,而是一个内涵稳定,外延模糊,蕴涵极为深广的概念,具有无限的张力。①因此,本文研究的基石是中国文化中定位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树立起的与 “科学精神”相对立的概念。并且因此将宗教有神论也纳入 “人文精神”,并将 “人文精神”等同与“人本精神”而大肆宣扬人性解放,“新蒙昧主义”应运而生。

    《现代汉语词典》将人文精神定义为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②袁进先生则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人文精神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③以上两种比较权威的人文精神定义都明显地将人文精神等同于了 “人本精神”,忽视了 “理性”也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李申④猛烈抨击了这一认识,批判“新蒙昧主义”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应包括“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两部分。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有其特有的文明。人类有理性去控制“本我”,展露“自我”。而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是一种理性精神。人类的需求层次有三:最低层次为生理的需求;其次为安全感、爱与被爱、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求为求知欲与审美的需求。综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倡导人大胆追求其终极价值需求(生理需求,情感需求,民主需求,理性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的价值观。因此笔者大胆将人文精神概括为六类,即:纵欲精神,释情精神,民主精神,理性精神,求知精神,审美精神。

12 西方文学各阶段的主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两部分“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在西方文学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作品的情节,意境,人物形象中得以体现。

西方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属于“人本主义”范畴,其崇尚原欲,恣意解释自然,创造出乱伦的神话传说,超能的英雄传说和表达前二者的戏剧。占主导地位的是“纵欲精神”和 “求知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人文精神也属于“人本主义”范畴,其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武器来反对神权,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封建割据。占主导地位的是“纵欲精神”,“求知精神”和“民主精神”。

启蒙文学的人文精神属于“理性精神”范畴。启蒙运动将“理性”作为其思想核心,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以扫除宗教迷信和专职制度,建立一个符合“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的“理性的王国”。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的人文精神属于“人本主义文学”范畴,大多数人耽于理想梦想,奇思异想,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和直抒胸臆的畅快,歌颂大自然,弘扬民间文学,创造出的作品纯艺术水平高,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飘逸感。占主导地位的是“释情精神”和“审美精神”。

现实主义文学的人文精神属于“理性精神”范畴,其立足客观物质世界和社会生活。冷静务实,参与竞争。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主张克己利他,以仁慈化解罪恶。创造出的作品多具有厚重的现实意义,反映揭露社会真实。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的人文精神属于“人本主义”范畴,其反对传统,锐意求新,大胆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注重探寻人的内心世界,释放“本我”,注重“表现”而非“再现”,以表现世间万物最原始的美。占主导地位的是“释情精神”,和“审美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