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语形象色彩的类型

(2008-01-06 18:21:56)
标签:

学习公社

杂谈

分类: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词语形象色彩的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成一体”式。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形成词的形象性是以单独一个词所指的对象本身含带的形象感,它是这类词语与生俱来的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五种类型。

 

    1 复合词。词的形象色彩体现在整个词面上,词的内部结构形式生动别致。比如“鸡眼”、“须眉”、“羞赧”、“汗颜”、“卷心菜”、“映山红”、“凌霄花”、“四脚蛇”、“喇叭花”等等,这些词生动、具体、形象地显露出对象的本质特点,因此这些词具有形象色彩。其中它们中间有一些与被指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借代的关系,如“须眉”、“丹青”、“口舌”、“干戈”、“裙钗”、“红娘”等等。如果词的内部结构平淡无奇,只是在概念上客观抽象地反映对象就不具备形象色彩,如“葫萝卜”、“洋葱”、“幸福”、“愚蠢”等等。

 

    2 成语。例如“羊肠小道”、“鸡皮疙瘩”、“如虎添翼”、“心如刀割”、“狼吞虎咽”、“骨瘦如柴”、“暴跳如雷”、“如坐针毡”“口若悬河”等,都具有形象的比喻,从成语字面意义就可领会到这些词带有明显的形象色彩。不少成语并无字面上的比喻,或简单,或抽象远离实际生活,那这样的成语就没有形象色彩可言了。如“日理万机”、“千山万水”、“天涯海角”、“天诛地灭”、“家破人亡”、“一心一意”等等,都没有形象色彩。

 

    3 色象词。该类词在构词上具有描摹性质,尤其是描绘各种颜色的词语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绘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这类词大多以形容词见长,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传达文字代表的感情。例如“月白”、“鸭黄”、“草绿”、“银灰”、“茶色”、“绿油油”、“金灿灿”、“奶油色”、“红彤彤”、“火辣辣”、“白花花”等等。

 

    4 具有可感性的动词。可感性就是人们常说的“感触性”,这种动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动态造型的功能很强,在语言中运用这些动词能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动作用。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此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例如“挤、瞟、盯、嚼、吹、摇、甩、跑”等,又如“撒泼、吞并、吃醋、抽搐、瑟缩、晃荡、兜圈子、碰钉子、拆墙脚”等等,都是具有形象色彩的。古人讲究炼字,实际也是在炼词,在许多情况下是在讲究动词的锤炼。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片飞花减却春”中的“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几经斟酌而得来的。这种具有动态形象色彩的词语,常常一个词就是一幅画或一个具体可感的动作行为,具有立体感,作用在于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5 象声词。表示某种声音的词,惟妙惟肖地表示声音引起人们对这类词抽象刻画的事物具有某方面特性的听感。象声词也代表一定的对象,它是语言符号系统的一种符号单位,本身有着传达意义的特性。例如“轰隆隆”、“哗啦啦”引起人们听觉上的形象之感,这是一种声音上的形象色彩,它是研究词语形象色彩的重要来源。象声词存在于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中时其特性才完满地呈现出来,否则单独看它容易误解这仅仅只是模拟声音的词而已,并无形象色彩可言。这类型的词有:“闹哄哄”、“笑嘻嘻”、“喔喔喔”、“顶呱呱”、“啧啧”、“呵呵”等等。

 

   二“含沙射影”式。这类词的形象感往往是在一定的语境背景下产生的,词面本身也生动别致富有情趣,表现突出的是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分成以下两种:

 

    1 词语的形象色彩各体现在前后语素上,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明喻关系。例如体现在后一个语素上,有“情网”、“眼帘”、“泪珠”、“眉峰”、“烟柱”、“松针”、“人流”等等;体现在前一个语素上的有“鸭舌帽”、“喇叭花”、“金字塔”、“凤尾竹”、“笔直”等等。

 

    2 转义中通过比喻或形容产生的词的形象色彩。阿摩索娃(H H Amocob@)认为词的词汇意义可以称为转义,或形象色彩意义或比喻意义。利用本义或派生义所指事物现象来打比方,往往形成词的比喻义,这种比喻义就成为形象的烘托,从而带上了鲜明的形象色彩。例如“破绽”的转义为“漏洞”,它的本义为衣物上的裂口,后来用于比喻说话做事时显露出来的漏洞,于是“漏洞”就有着“破绽”形象的烘托。汉语里有不少词语本身就是比喻性的,这样第一个比喻义便成了基本义,由它再派生出新义。如“千锤百炼”的转义为“反复推敲”,比喻对诗文等多次精细修改,也比喻在多次斗争中,经受锤炼和考验,于是“反复推敲”具有了“千锤百炼”的形象烘托。

 

    形容义与比喻义一样生动、形象。例如“淋漓”,形容(液体)湿淋往下滴,于是“大汗淋漓”就完全带上了形象色彩,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有的词本身就是形容性的,这样第一个形容义就成了本义,由它再派生新义。例如“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炊烟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垂扬袅袅”;形容声音延长不绝,“余音袅袅”。这里的“炊烟袅袅”、“垂扬袅袅”、“余音袅袅”都带上了鲜明的形象色彩,原因就是词的本义是以共同,具体特征来作形象比喻的,而词由引申而得的转义如“浑”的“肉类事物”义就不可能具有形象色彩了。

 

    三“藕断丝连”式。这类词是凭借固定的搭配组合而成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突出形象性。这种类型的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习惯用语。不同的语言随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改变,于是指称对象的词语带有的形象色彩也会有所不同。这类词不见得带有比喻意义的成语让人一目了然,形神兼备,而恰恰是因组合的作用造成具体可感的情景附带有形象色彩。如“吊儿郎当”、“眉来眼去”、“摇头晃脑”、“大摇大摆”、“步履蹒跚”、“咬文嚼字”、“恍然大悟”、“惊慌失措”等等。

 

    2 词与词影响而具有形象色彩。这种词不能离开相应的搭配组合而独立存在,否则就无形象感可言。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垂扬袅袅”,“袅袅”使“垂扬”的形体特征更显得柔软细长而富有动感;“姗姗而行”,“姗姗”使“行”的步伐有如蜗牛行动迟缓;再如“侃侃而谈”,“侃侃”感染了“谈”,千言万语意欲言表;“伤痕累累”,“累累”使“伤痕”的印迹更为雪上加霜惨不忍睹;“熠熠闪光”,“熠熠”使“光”所指的光色显得闪烁耀眼;还有“饥肠辘辘”,“饥肠”受“辘辘”的影响;“依依惜别”,“依依”感染了“惜别”;“蠢蠢欲动”,“蠢蠢”感染了“动”;“炯炯有神”感染了“有神”等等。以上这种词的固定搭配是语言长期形成的习惯,搭配后产生的形象色彩随它们自身语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们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四“潮起潮落”式。词的形象色彩不如词固定的概念含义或抽象意义那样稳定,一般由于词的频繁使用而失去词本身的鲜活性,于是形象色彩就有所减弱或消失,这也是语言中的一种规律现象。例如“鼓吹、煎熬、琢磨、矛盾、狼狈为奸,坑蒙拐骗,耀武扬威”等就是在使用中逐渐消失了起初所具有的形象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