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强:把每一件小事做出教育的味道来

标签:
3060反省教育神奇百宝箱数字化考核幸福人生树 |
分类: 中小学校长之家 |
这句话我反复在学校的管理团队、教师团队面前表达,这些年,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我们经常谈“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乃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等,几乎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仔细一想,又会多少有些茫然:作为一所普通学校、一名普通老师,在这些方面,又能有多大的创新空间呢?在看待教育创新的问题上,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
创新未必是“你无我有”,而更多体现在“你有我精”:将常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我们的学校,都在教育部的统一管理和要求之下,肩负着相似的教育职能,执行着相似的管理制度,设立着相似的课程体系,采取的是相近的队伍构成机制,又能有多少学校可以做到彻底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呢?
所谓“你无我有”,大多是在高明的包装下呈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假象”而已。
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确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我认为更多体现在“你有我精”,体现在一所学校对常规性的工作所做的超越庸常的风格化处理方式。这种超越,因为带有了更多的教育味道,表现出来的便是“创新”的形态。
2018年9月,我刚到海城筹备北外附属辽宁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因为校舍还没有竣工,办公条件有限,只得临时借用附近一所小学的校舍组织教师培训。在工作中,我提出一个要求,“恢复出厂设置”,即活动结束,要将场地完全复原,包括桌椅的摆放,每一件物品的位置和状态,不允许有丝毫的改变。于是,每次活动后,大家都格外精心,连地面、楼道,都用墩布擦得一尘不染。有一次不小心打碎了学生放在窗台上的一个玻璃饭盒,老师们到超市买回来更好一点的饭盒,放在原处,并认认真真写了一封信给孩子,表达歉意……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原本对借用场地有些顾虑的学校领导被彻底折服,告诉我,只要你们需要,请随时说话。
“恢复出厂设置”,看似很小的一件事,但每次都做到最好,并不容易。逐渐地,“恢复出厂设置”成为了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口头禅,也成为了大家的自觉习惯。
说得夸大一些,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味道,能够奠定学校的一种文化根基。它让大家明白,在学校文化中,“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就是尊重他人最直接的表现。而这样的一个要求,将会扩展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校中,有太多的工作陷在思维定式里,大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并未觉得不妥。
比如,课间操时,学校要求班主任到位,可班主任呢?人是到了,但也仅仅是“点卯”而已,并没有去督促和引导学生高质量的做操,更没有主动跟学生一起运动;学校请专家来给学生讲课,老师们认为听这些报告“是学生的事,只要学生听好就行了”,自己不听,事后也不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升华总结;升旗仪式,学生队伍整齐而安静,再看老师们,不仅有些人姗姗来迟,还经常在队伍后面不停说话,丝毫没注意到不良的影响;学生在教室上课,老师们从楼道里走过,大声说笑,却没有觉察到对学生的影响……
或许这些方面,学校都对老师提出了“工作常规”之类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浮在表面的概念上,并没有真正落地。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里的一切事情都与教育有关,当这些常规工作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其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教育人,要有一个观念,“教育是从走进校园就开始了”,不能满足于完成一项工作,而要抱着“再往前多走一步就是优秀”的工作意识,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和彰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把每件事做得更加精致一些,在精致中体现工作态度,也体现工作品质、工作能力。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工作现象,我在学校中加强了管理:
课间操,全体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出操,一方面加强运动,舒活筋骨,也给学生树立榜样,体育组规定好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出操的站位等工作标准;
听报告,班主任要坐在学生队伍里,每次活动后,班级要组织专门的主题班会,进行后续的讨论、总结,让教育效果进一步巩固,德育处负责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升旗仪式,教师全部参加,并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位置列队,跟学生一样,保持现场良好的秩序……
同样的常规活动,多了几点清晰的要求,看起来整个工作只往前走了那么一小步,但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师生的平等、和谐、互为影响,都以教育的形态活生生呈现出来了。
为什么学校的工作常常让我们感觉没有“做出教育味来”?这说明,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之间还存在落差,我们需要找到理论诠释和行为实践之间的衔接点和承接点。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例如,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有些学校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开设体育课,还安排了下午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乍看起来似乎情况不错,但一深入了解就露馅了。平时,体育课被挤占的情况严重,课外体育活动,也有大批学生被滞留在教室、办公室,长期不能参与。
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没能摒弃头脑中的功利主义和简单粗暴,也对学校的政策缺乏必要的认同感,这种情况下,所谓“锻炼一小时”就是一个做给人看的表面现象,并没有做出“教育味”来。
学校的教研活动也是如此。虽然绝大多数学校管理者都能意识到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高耗、低效,“萝卜炒萝卜”的教研活动大量存在。怎么提高教研的效率,让教研活动中蕴含更多教育的成分?我们出台了《学校教研公约》:
1.按时参加活动,携带相关资料;
2.参加活动由前往后依次入座;
3.以学习的态度听课、评课;
4.每个人都发言且内容不重复;
5.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三分钟;
6.每次活动轮换做主持人、记录人、计时员;
7.每次发言结束,六秒钟鼓掌致意;
8.提倡“欣赏+建议”的评课思维;
9.提倡“描述+点评”的评课方式;
10.活动结束前,每人发表一句与主题相关的感言。
每次发言不超过三分钟的规定,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发言主题的集中,避免空泛而谈,这远胜于我们空洞的要求“注意时间”;每次发言结束六秒钟的鼓掌,积极传播着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勉励的相信文化,远胜于我们一再强调的“要尊重对方的发言”;“欣赏+建议”的评课思维和“描述+点评”的评课思路,更是有助于将不知所云的闲扯变为内容和方式都愈加清晰的表达;最后的“一句话总结”,要求紧扣研讨内容,更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概括,不断拉升着每一个人的高度。
由此,再寻常不过的常规教研活动也变得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饶有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