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秦草原与竹节寺(2012年7月15日8:30海拔4272M)
----从唐蕃古道走向黄河之源19
这天一早离开歇武赶往玛多的黄河源头,约走了50公里的一个小时后,来到了称多县的珍秦乡,三天前从共和到玉树就曾从这路过,只是天黑了啥也没看见。幸亏又有了在白天过珍秦的机会,才知道这珍秦草原来有着一幅别样景致,如果错过了该是多么遗憾。
按说这些日子天天都是在高山草原上行走,视线中的内容主要就是草原,草原看上去又都差不多,难以觉出哪片草原有什么不同于别处的特点,可当看到珍秦草原时,顿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种感觉的话,那就是个"纯"字,这里是纯粹的草原、这里是纯粹的藏区、这里生活着也许以后就难以见到的纯粹的游牧式牧民。一个纯字拦住了我们一行匆匆赶路的脚步,于小雨中走向这片让人看着十分舒服的草原。
当然了,这里说出的三个"纯"字,纯粹是身临其境时的主观感受,如果换成社会学调查的眼光,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论了,不过我这感受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现场感:
说是"纯粹的草原",是指除草场和牛羊外,并没见到整个214国道沿线上到处都有的筑路工地以及除帐篷以外的其它建筑,还有,珍秦乡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是长江流域了,以我个人所见,这里真算得上的水草肥美,草场少有沙化迹象,植被繁茂,一条扎曲河在珍秦草原上流过。
说是"纯粹的藏区",因为我在这里见到的民众都是藏族打扮或是藏族面孔,可能是"宜居指数"在青藏高原上算是高的,珍秦乡的人口有7000,是称多县3.9万总人口中人数最多的一个乡,这一数字差不多等于周边一些县的全部人口。不解的是,像这样一个由纯藏族人组成的乡,怎么会叫"珍秦"这样一个纯汉语的名字。
有了纯粹的草原,又是纯粹的藏区,那么第三个纯~"纯粹的游牧式牧民"就是当地再自然不过的生活方式了。
http://s7/middle/4fb2bb8f4d19aad793956&690
从歇武出来,过了这块路牌就进入了珍秦乡,左拐是去称多县城
http://s3/middle/4fb2bb8f4d19aadc42462&690
http://s3/middle/4fb2bb8f4d19aae1faf52&690
称多县的珍秦草原
http://s6/middle/4fb2bb8f4d19aae1cf0d5&690
http://s16/middle/4fb2bb8f4d19aae5bac3f&690
草原是牦牛的天堂,青海的藏族人口是130万,牦牛数量470万
http://s2/middle/4fb2bb8f4d19aae99cd61&690
乖乖的小牛都被拴在一条绳索上,像是牛宝宝的幼儿园。高原上的动植物都生长的很慢,一头牦牛要6-7年才能长成
http://s16/middle/4fb2bb8f4d19aaec8eb4f&690
牠们是牦牛世界的未来。中国现有牦牛1300多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其中青海有470万头,是全国各省区中最多的
http://s13/middle/4fb2bb8f07b5c44b06a6c&690
在拍这些牛宝宝时惹怒了家犬,狂吠声又将惊动了女主人出帐查看http://s1/middle/4fb2bb8f4d19aaef2bdd0&690
一条扎曲河在珍秦草原上流过,也许这就该算是水草肥美吧
http://s9/middle/4fb2bb8f4d19aaf317e78&690
http://s4/middle/4fb2bb8f4d19aaf6f0f23&690
劳作中的牧民,是在捡拾牛粪吗
http://s2/middle/4fb2bb8f4d19aaf8f4af1&690
牧民一家和漂亮的帐篷
http://s8/middle/4fb2bb8f4d19aafae6cc7&690
珍秦草原的"纯"并不是纯色,大片的花海在公路边上延伸了很久
http://s15/middle/4fb2bb8f4d19ab007061e&690
可惜见到这种五色草场时是在行驶的车上,没能与这一景色来个亲密接触
http://s10/middle/4fb2bb8f4d19ab023e949&690
珍秦乡除了有原汁原味的大草原外,还有另外两处人文景观同样引人注目。
一是竹节寺。从公路上就能看到这个遭受地震破坏、正在重建中的寺院。当时并没有下车入寺,但这处像是大型公共建筑,背后还有被云雾半遮半掩的巨大经幡做衬托的寺院还是给我留下的较深的印象。与已去过的玉树结古寺和歇武的多干寺属于萨迦派、湟中的塔尔寺属于格鲁派不同,竹节寺是座噶举派寺庙。噶举派是玉树地区的强势宗教,共有寺庙93座,加上毗邻的西藏昌都地区拥有的78座噶举派寺庙,构成了藏传佛教噶举派拥有信徒最多、宗派势力最强的两个地区。粗看了一些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介绍,还是没怎么弄明白其中的区别,只是觉得各个教派之间好像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在有关竹节寺的介绍中,说这个寺的僧人以"苦修为特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倒是真愿意为这样的寺进柱香或施舍些啥的。在我看来,出家人就该苦修,苦修应该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可事实上呢,此次在青海藏区见到的僧人大多是悠哉闲哉、无所事事的优越状。这些人数众多的出家人并不从事生产也并不创造财富的,是靠百姓供养的啊,他们的大量存在难道真是社会,是藏民所需要的吗?不过这事大概是不能以无神论的汉族思维来设想的,当一种信仰深入人心时,那力量、那影响可是强大无比的,藏族是全民信教,他们有着与别的民族十分不同的精神世界。我想,藏区之所以那么吸引人,藏民的对信仰的坚定与执着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竹节寺的介绍中还有一段值得关注的史料:1937年,马步芬手下的马训、马得胜部曾血洗竹节寺,打死寺僧30多人,抢走牛羊1600多头,寺院被焚,佛器财物抢夺一空,佛经典籍化为灰烬,活佛求吉玛亦亡于逃难途中。从此,寺势衰落,解放前后……,重又兴旺起来。这段文字虽然没说明马家军为什么要下此狠手,,但竹节寺曾遭受过当局或说是外族的劫难确说得明明白白。看看西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史不难发现,双方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过,就是在嫁过去十几位公主的唐代,也没真正实现过长久的稳定关系。1949年后本朝对西藏的政策不能不说不好吧,差不多是全国人民在养着西藏了,可不也还是问题不断吗。怎么回事呢?http://s8/middle/4fb2bb8f4d19ab0331067&690
重建中的竹节寺,不知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式,现在看上去并不像是传统的藏传佛教寺庙
http://s3/middle/4fb2bb8f4d19ab0565592&690
竹节寺的后山上有处巨大环形经幡,在云雾的遮罩下只露出了一角
除了竹节寺,路过珍秦乡时还看到了另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象:"妈妈我要上学"的大幅字迹出现在路边的山坡上。藏族牧民的生活方式很特别,流动性大还很分散,如果孩子们今后还是延续游牧式生活,可能这上不学还真作用不那么大。我知道这样的观点一定是说不通的,是错误的,只是觉得"我要上学"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真正的内心呼唤,而说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去上学,需要他们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我想这样的标语该是当地政府为表明自己的主张而竖立起的"招牌",有点形象工程的意味,作用肯定是积极的,只是这标语主要是想给谁看的呢,按说在这种纯藏区,该是用藏文来宣传鼓动嘛,起码也该同时用汉藏两种文字。因为当时看到这些好像是用白色石头堆砌出来的标语时印象很深,所以就来了这么一段妄加评论。据我所知,政府是十分重视对藏族孩童的文化教育的,不仅是学费用全免,还有些生活补助,有此学生就是冲着这份补助来上学的。失学率是考核当地干部的一项指标,如果哪个孩子辍学了,着急的是校方,是老师,还要下功夫把走掉的孩子找回来。
http://s7/middle/4fb2bb8f4d19ab08eb366&690
称多县珍秦乡路边山上的标语。照片是网上下的,当时是在行驶的车上,角度又大,不及直接拍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