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说创作长篇小说提纲文学创作安徽 |
分类: 文论 |
(龙冬·安徽省青年文学创作会·2004年元月)
一,先要讲的话
1,代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祝辞。
2,通报中青总社的联合
3,个人的话
二,结合编辑工作谈小说创作中问题
1,作家的学习不够:
A,写作功底普遍较低,甚至连起码的描述、比喻、文字流畅、抒情等都拿不下来。我们毕竟是用中文进行创作。不少的作家,甚至知名作家,恐怕连个有头有尾的短小完整文章也做不好。所谓文章是指散文、随笔。
B,行文不够清晰,叙述混乱,并非艺术创作,就是明显没有经过严格写作训练的症结。文本的陷落和丧失,甚至基本语言不通。
C,其他知识不够,不丰富,艺术气氛苍白。比如,音乐、美术、电影等,与其他艺术创作领域少交流,少借鉴,闭门造车,还不说历史、哲学同自然科学。
D,
E,错字问题,标点问题,也是基本功。高尔基的故事,那个作者说标点不重要,你看字,高说,下回你就来些标点,文字由我填上。在工作中真实地感觉到。有个文艺社年轻女编辑说,急了,我自己写吧,怎么都是这水平!当然是气话,写作不是说有就有的。
2,生活、思想不扎实,空虚。写东西有何意义?
A,远离读者。过于的个人化,且生发不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小女人,离婚独身,琐碎的庸俗日子。也许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存在,但,背后是什么?好的绘画背后都有光。要一点光。严肃作家应是当然的知识分子,同情弱势,批判的良知,是必要的。
B,有回,我带着问题去问沈从文,一个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海明威说:不愉快的童年。沈明白了,说:写写写,写字,写信,另外是玩。海的话,是要一个作家有对弱势对坎坷的感同身受的先天条件,沈的话,说明了基本功的练习和在生活经历中学习。
3,气质不够高雅,更不高尚,也没有幽默和理想。
A,有人讲,遗忘比回忆重要。也许这是造成作品情感不够饱满的直接原因。不讲纯正的情感,不爱自然,也不爱人,更不爱动物。一个长途司机在山里和动物说话,我非常感动,他有许多女人,他爱生活。
B,个人趣味寡淡,仅仅关注了身边那写零碎庸俗事件,艺术如毛说,总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人家读书总要有所得,总要给予人家,生活本已浮躁、俗气,再给人家这些,总归不合适。能不能来点激情和美好理想,哪怕是梦想呢?《小王子》为什么流行?因为他单纯。
C,所以,多数作品怎么看都“土”。沈的《边城》为什么不“土”?高行健写长江也不“土”。我想讲的那个长途司机也不会土。再讲个黄河犯人的故事,也不“土”。为什么,有人写城市,甚至大城市,省会城市反倒土气了?因为眼光小,日常琐碎太多,没有深入到人的灵魂中去更多地开掘出美好的一面。人情世故皆文章,但也别过于世故,除非有个终极理想信念召唤着。
D,
E,总之,长篇小说好的来稿不多,不满足。诚恳地期待安徽的作家们,特别年轻作家,给我们以气质气度不凡的力作。
三,结合图书市场谈小说创作中问题
1,写小说不一定过多考虑市场,甚至不考虑也无可非议。但,出版不考虑市场是不对的,它是文化行为,也是商业行为,讲文化建设和积累,也讲生意,它的过程和手段都是复杂的,可以著书立说的。
2,先拿出几个数据来,引用得不完全,仅供参考参。2002年到上海南京东路和福州路两大书店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6岁——35岁之间的文学读者,调查人数73人,我们的问卷结果是(小数点忽略):
A, 37%的人最希望看到的文学读物是中短篇小说集,散文及其他占36%,长篇小说是25%。
B,特别在长篇小说阅读习惯上,有58%的人希望看到一个手指厚即15万字左右的读物,有28%的人喜欢两个手指厚即30万字左右的读物,14%的人无所谓厚薄,只要作品好。
C,被调查人中,最希望看到长篇小说的故事内容,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为——都市、青年、历史、情恋、其他、农村、官场和军事,仅在都市和青年内容上,喜好的人数就已过半,占到总数的75%以上。
D,文学说到底还是要反映情感。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情感喜好,纯美的情感占36%,异样的和忧伤的情感各占27%。这个问题我们有意设计得模糊些,原本情感就不是简单说清楚的,所以,对这一问题表示无所谓和不置可否的人还各占5%。
E,情感而外,在对长篇小说故事形式的喜好中,有63%的人喜欢扑朔迷离的故事,有27%的人喜欢线索单一的故事,不置可否的、无所谓的、具体而论的合占10%。
3,但是,不管怎么说,书店里人那么多,除教辅柜台、工具书柜台读者比较集中,文学类图书柜台也是人挤人,这倒是给了我们特别的安慰,文学毕竟是我们人类文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想象失去文学的生活,那一定是黑暗的。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