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倘若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堂问题行为的恰当处理,主要取决于教师对于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
(一)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先入为主策略”就是在课堂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事实上,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因为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运作所致。学生一旦产生了问题行为,则事后的消解远比单纯学习新行为困难得多。因此,最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是采取先入为主,预防在先,以防止许多不必要的问题行为,或使问题行为没有产生的机会和条件。
1、确立规范的行为标准
明确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能认同的。教师通常是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并依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这种行为规范和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规则。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还要及时加以巩固予以修正。
2、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学生的成功体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学生的失败所导致的挫折感往往是有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尤其是将课堂活动规划在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的适度范围。因为太容易会导致厌倦,太难会导致挫折,它们都有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教师注意对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适度选择,有助于学生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成功感受,进而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3、保持课堂环境的和谐发展
课堂行为与课堂环境直接相关。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基础的,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课堂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与优雅,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次。必须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的简单方式,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固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达到以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而且要依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座位排列型式。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即搞好教学设计。在课堂活动之前,要先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采用悬念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节奏,控制学生的疲劳度。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尤其要关心“差生”或“后进生”,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因为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层面尝试协调师生关系。
在课堂外:
迎面遇见学生,主动前去与学生交谈;休息或用餐时,同个别或群体学生闲聊;积极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与竞赛;留意困难学生,主动与他交谈;寻找适宜的机会会见学生的父母并发现其闪光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环境,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真诚地关心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熟悉并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课堂内:
学生进入课堂时友好地与他们说话和交谈;以个别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堂活动;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培养与学生分享进步和成功的集体自豪感。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调控学生问题行为
先入为主策略对于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尽管非常有效,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问题行为。因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就必然会面对已有的问题行为。对这些行为,必须给予有效的控制,使之得到及时的处理。否则,这些行为将会扩展或蔓延,甚至引发其他问题行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行为控制策略一般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修正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有效的问题行为管理,应积极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因为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或赞扬.就会得到强化,井逐步巩固下来,成为课堂其他成员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或新的良好行为,可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行为协议和替代强化等方式:
社会强化。
社会强化包括面部表情、身体接触、语言文字等.如向学生微笑、亲切地轻拍学生的头或背、称赞学生能干或告诉学生你很欣赏他的活动等。运用社会强化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即针对目标行为、指向已完成的行为、强调学生的努力、不断变化形式。
活动强化。
活动强化就是当学生表现出具体的期望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活动,或提供其较好的机会与条件,如允许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提供设备的优先选择权和使用权、提供课堂活动或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角色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具体鼓励方式.并由此强化其这方面的行为。教师在采用活动强化时,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够控制学生但又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活动动机、兴趣、特长及实际活动能力等多种因素。
行为协议。
教师与学生订立旨在鼓励和强化期望行为的协议: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但必须经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认可,而且一旦确定,就要切实执行。通常采用“如果……就……”的陈述方式。例如,“如果上课积极发言,就奖励平时分5分”,“如果课堂作业做得好,就可以免做家庭作业”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在所有学生面前强化了期望行为,而且可以鼓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运用行为协议,应注意语言或文字表达的简单、清楚、积极,并且也可以争取学生家长的参与和合作。
替代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并非都是从教师那里或直接在活动中习得的。事实上,有些技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比仅仅通过是解释和教学更容易获得.只要给学生提供某种具体的行为范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并朝着这样的行为而努力。这就是所谓的替代强化。一般而论,如果教师讲的与实际做的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会更多地受实际所做的影响。同样,如果教师所说的或所期望的行为同他所允许的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会更多地受他所允许的行为的影响。
2、选择有效方法,及时调控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以轻度为主,因而大部分问题行为只需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便可得到修正。通常采用的修正方法包括:
信号暗示。
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提供信号,如突然停顿、走近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用以提醒、警告学生,进而终止刚刚发生的问题行为。
使用幽默。
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可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和制止或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
创设情境。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走神,这时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小设计等,以避免问题行为乘虚而入。
有意忽视。
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赢得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学生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转移注意。
对于那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产生的问题行为,如当面直接制止,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或产生后遗症,这时可运用比喻,声东击西加以暗示,使之转移注意,从而停止其问题行为。
移除媒介。
有时学生在课堂中做不相干的事,如读漫画书、玩电子游戏玩具等,教师可采取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正面批评。
如果很多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
劝其暂离课堂。
有时学生之间发生对抗性冲突,引起怒气冲天的状态,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劝他们暂时离开课堂,让别的教师照顾一下。等下课之后,学生的情绪缓和,再作决断。
利用惩罚。
对于有些较严重而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如运用得当,亦可起到制止问题行为的作用,但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制止问题行为,反而造成逆反或对抗性行为。因此,必须慎用惩罚,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用。
总之,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既不可不闻不问,也不可急躁武断,面应根据具体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