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学习和教学启示--廖志全
(2008-08-24 00:04: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廖志全%专区 |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几个重要观点:
练习率:指刺激和反映之间的联接,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练习率在积极方面是应用率,意指在其他条件相等时,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接,一经练习,则该联接的力量因此而增强。例如,学生学习如何解某种类型的数学题,老师在黑板上的演算是刺激,学生自行练习是反应。当学生经过多次的练习后,见了同样类型的题目就能理解该如何去解。换而言之,这个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已因练习而牢固。应用率有一个附率,叫多因率。即练习的次数越多,则联结的力量越强。例如:甲乙二人的智力及各方面能力相当,同时背诵一篇课文,若甲背诵次数较多,必定比乙熟练。另外,练习率在消极方面是失用率,即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一段时间内不加以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因此而减弱。失用率也有一个附率叫近因律 即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其练习时间越近,则其联结越牢固。
学习必须靠著练习,多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增强,不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减弱,所谓熟能生巧。学习必须靠练习,但练习之所以有效,还要靠著意志、目的、注意、观察等条件相伴而行。
准备率:即个体对於刺激正準备反应,听其反应则感满足;对于某一刺激若不预备反应而被外界强使之反应,则产生烦恼;若对于某一刺激正预备反应,因受外界阻挠以致不能反应时,也感到烦恼。例如:学生正准备做某件事时,给他做,他就觉得满足;禁止他做,他便烦恼。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先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或学习动机,才能收到效果,若强迫学生学习,未必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
正增强︰凡是个体反应后带来的刺激物能强化该反应者,该刺激物即称为正增强物。由正增强物的出现对个体反应所產生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增强作用。例如:在上课的讨论过程中,老师必须能够明显的引导同学注意,使学生达到老师希望同学学习到的行为目标或反应。所以,每当有同学出现正确的行为标準或反应时,老师就应该立刻给予正增强,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导引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