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廖志全%专区 |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几个重要观点:
练习率:指刺激和反映之间的联接,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练习率在积极方面是应用率,意指在其他条件相等时,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接,一经练习,则该联接的力量因此而增强。例如,学生学习如何解某种类型的数学题,老师在黑板上的演算是刺激,学生自行练习是反应。当学生经过多次的练习后,见了同样类型的题目就能理解该如何去解。换而言之,这个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已因练习而牢固。应用率有一个附率,叫多因率。即练习的次数越多,则联结的力量越强。例如:甲乙二人的智力及各方面能力相当,同时背诵一篇课文,若甲背诵次数较多,必定比乙熟练。另外,练习率在消极方面是失用率,即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一段时间内不加以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因此而减弱。失用率也有一个附率叫近因律 即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
标签:
杂谈 |
分类: 王荣&专区 |
在认知主义中我是比较倾心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下面是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1) 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
标签:
调查问卷题目印刷纸张一般性杂谈 |
分类: 耿艳丽&专区 |
调查问卷的评价方法:
1.
标签:
问卷调查步骤效度研究范围研究者杂谈 |
分类: 耿艳丽&专区 |
从一次问卷调查开始到正式的测试,其基本步骤是:
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田晶¥专区 |
摘自<中小学电教>2000.11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程序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田晶¥专区 |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
标签:
杂谈 |
分类: 张秀丽#专区 |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标签:
杂谈 |
分类: 张秀丽#专区 |
标签:
杂谈 |
分类: 张秀丽#专区 |
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刘芳@专区 |
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
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
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
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起间接作用。
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