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转)
(2008-07-30 16:15: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田晶¥专区 |
摘自<中小学电教>2000.11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程序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以及对设计课件的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成为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它对课件设计的原则。交互模式及CAI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在今天对课件设计仍有其价值,但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像斯金纳主张的那样,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这样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在设计课件时针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会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这项原则在课件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课件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即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调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的进度是一致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这个原则成为了后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经典方式,也成为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CAI课件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5。低错误率原则。在课件中教学单元的排列应由浅人深,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每次都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五项原则对CAI课件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及时强化原则和积极反应原则在指导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在连续不断的刺激——反应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此外,程序教学的基本环节:呈现内容(提供刺激)——接受信息——作出反应——及时强化(评价)已成为CAI的最基本交互环节,也是控制课件执行的重要依据。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不但为计算机课件制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
2.媒体作用的改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的联系包括:接受学生作出反应。控制学生的学习顺序、经常和即时性的强化、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媒体设备和教材只要发挥上述作用,就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
功。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传统视听传播领域日益重视对“学”的研究,以及使用教学媒体促进对“学”的研究。
3.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评价
程序教学理论要求首先要阐明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行为目标,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行为目标的意义是强调学生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条件,即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根据行为目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这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并不是以参照其他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依据,而是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标准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
4。开展全面教学改革
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单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开展自定学习步调的个别化教学显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要真正实现程序教学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5.程序教材的系统开发过程
程序教学的独特之处是强调编制程序教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观点。它提出的“过程论”使人们开始重视课件的开发过程:从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阐明开始,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顺序,进行实验性测试。编制课件,直至推广使用。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反馈)。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程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采用。
主要参考资料:《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普莱西、斯金纳等
这是我在网上查到的行为主义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的一篇文章,我觉得作者的归纳和分析很全面很透彻,值得学习和借鉴,就发在这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