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尧舜史迹考》11

(2023-10-26 09:18:59)
标签:

历史

 

 

潘城因何而得名?

 

潘城遗址,位于现在涿鹿西南十二公里处的保岱镇。 夏代以后,潘城为冀州地域,商代属鬼方,周代为燕地,战国时为燕地上谷郡辖地。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在此设县治,称潘县。王莽改制时,凡天下所有城池县地,尽改新名,潘城被一度改称为“树武”,东汉时又恢复潘县原名,三国魏时,仍为上谷郡之潘县,西晋时为广宁郡下辖之潘县,到十六国时,废除了潘县县治,北齐中,又在此置州级治所,改名为北燕。隋朝降州为县,称之为怀戎。唐朝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又复置州治,称妫州,其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张家口市、怀来、延庆,赤城,崇礼、张北、怀安、万全、涿鹿等县地。武则天做了女皇以后,于长安年中将妫州治所东移至清夷军城,也即后来的旧怀来城中。宋朝时,古潘城沦为辽地,属奉圣州(州治在今涿鹿城)所辖,以后改名为保岱。“保”为保护安宁之义;“岱”者,指世代有圣人经营之山。历山原名叫“龙门山”,自炎帝在此焚林垦荒之后,得称“烈山”;其后,炎帝之子“柱”在此耕种,史书记之以“厉山”;虞舜耕耘之后,史书则记之为“历山”。“岱”字,古作“ 《尧舜史迹考》11 ”形,就是表示在此山之上,有四周高山围拢、中间有平原一样的耕地之义。后来“岱”字在山上换成世代之“代”字,“ 《尧舜史迹考》11 ”便释作“岳”字。此山上自龙山文化时期就有的唐尧庙、虞舜庙,历史曾是帝王大禘时祭祀唐尧、虞舜的地方。其中尤以北魏皇帝祭之最勤。

那么,这潘城又是因何而得名的呢?潘城,是根据此城中西南角的潘泉而称潘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说此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即岔道河),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洴泉而已。” 

潘字的字义,一是作淘米水解;再是作水盘旋流动之貌而言。潘城内之潘泉的得名,则是依泉水出泉时的迥旋流溢之势而得。这是直到上个世纪潘泉未干涸之前一直存在的现象。女作家杨素梅的作品《潘泉》就写到了潘泉水出泉是旋转的情形,她说:“潘泉在村西一片茂密的草丛中。其实是因为泉水的滋润才使得那草成丛连片,形成一滩沼泽。草根泉眼处,水湫湫地喷涌着,一圈圈扩开去。水呈墨色,无人知其深,也无人说得清其喷涌了多少年。村上老一辈人只说其深不可测,内有簸箕大的红手掌,所以无人敢走近。人们只能远远地站在泉边窥伺。”此亦正如《列子·黄帝》所言:“鲵旋之潘为渊”。

潘泉,明代前当地的地方志又称之为“龙湫”,如明代的《宣府镇志》载熊伟《龙湫湛碧》诗云:“灵湫神物在,水净碧于苔。流与沧冥汇,源从邃古开。乘时覃雨露,及候隐风雷。人切云霓望,宁须祀祷催。

历史上的古迹之毁,多由人们的愚昧无知,潘泉之毁亦复如此。上个世纪搞“四清”时,人们嫌潘泉泉水流量小,不足以灌溉更多的良田,于是下功夫鼓捣它一下,并往泉旁树了块木头牌子,称其为“四清井”。也就是由于这么狠劲的一鼓捣,泉水不但不增而反减,其涌出的流量越来越小,流淌了千万年的一个著名泉水,最后终于干涸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