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尧舜史迹考》10

(2023-10-26 09:15:27)
标签:

历史

 

 

“帝位禅让”非始于唐尧

 

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后世多以为是从唐尧开始的,如郭沫若在《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中说,“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可知素以人民为本位,而以博爱博利为标准,有不待乎唐虞之禅让,已确乎其为一种民主主义Democracy 矣。至唐尧更决定传贤之制度,我国哲人政治之成立,乃永为历史上之光荣”。

殊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帝位禅让”,是政治思想中“选贤任能”的一种具体体现。治理国家,重用贤才,“选贤任能”,是从轩辕黄帝之时起,就实行的政治制度。整个“五帝时期”一共经历了八代帝王,国家权力交接,基本上是不搞任唯亲,父传帝位于己子,而都是本着以民为本,以国家利益为的精神,按着选贤任能的政治原则,由在位帝王选拔、培养自己的继任者。其选贤之中,还要征询民意代表机关的意见。待其所选者经过实际从政磨练,有了实际治国能力和经验、能独立执政后,举行仪式,昭告天下,完成权力交接。

这种做法,并不是哪一任帝王的心血来潮,也工非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一种制度性的措施。这种中国上古历史上独特的帝位禅让制度,在代绝大部分的人信为史实,并尽情称颂,孔子即是对此进行积历史评价者之一。

虽然,自夏禹建立父传子、家天下的独裁政治制度以来,为了争夺帝位父子相杀、兄弟相攻的血腥权位之争,对“五帝时期”的禅让制度有怀疑其真实性者,但都拿不出任历史的证据,来否定这一段特殊的历史。近代兴起疑古学风,种怀疑之说都有,也是仍然找不出历史证据,来否定这一历史载。如今倒是有了一种既流行,又时髦,也无人敢驳的说法,就是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所论,言之为野蛮时代“军事民主制”的选举。但在事实上,这种时下很流行的解说,既不符合恩格斯所论,更不符合中国的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证明的事实:恩格斯之论,说的是部落选举酋长,而中国的历史是帝王挑选自己的“接班人”;“选举”是下选上,含有“推而举之”的意思。而“选贤任能”则是上择下,且含有任命、任用之义;恩格斯说的是“野蛮时代”之事。而中国的“五帝时期”早已进入了文明时代 ;“野蛮时代”的选举,是人民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而“五帝时期”帝王挑选自己的继任者,则是帝王行使职权;多个氏族联合为部落,而采用民主选的办法选举部落酋长,是因为原先的氏族没有相互隶属关系,由原来的哪一个氏族族长自己升为部落酋长,都不会被其他的氏族之人所接受,这种原始社会中“野蛮时代”的所谓“民主选举”同现代的民主选举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在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中,这种“野蛮时代”的“民主选举”,因其发生较晚,也可能会形成一种制度,存在过一定的历史时期。而中国进入文明时的历史极早,原始社会的部落选举,一旦部落组织建立,此后用不了多久,这种所谓的“民主选举”制度,很快就会被破坏掉,而代之以世袭制,更不用说由部落相互兼并而形成的部落方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熊国,就不存在什么“民主选举”,其不仅是世袭制,而且还存在着嫡庶之分。不然,为什么有熊国之君少典的两个儿子——姬轩辕、姜榆罔,就双居帝、后军政领袖之职呢?就连整个“五帝时期”的选贤任能,也是有其规定的:其一,选贤的范围只在皇族中,这一条,在整个“五帝时期”都未作过改变;其二,存在着嫡、庶之分,轩辕、顼、喾,都姓姬。帝喾之所以传帝位于帝挚,而不传给帝尧,是因为挚为嫡出,姓姬。而尧为庶出,姓伊祁。帝位的选贤任能打破嫡、庶之分者,还是历史上一直不受称赞、甚至很少有人提及的帝挚办到的:帝喾将帝位传予挚,帝挚执政九年,自感政绩不佳,不如唐侯对唐国的治理。于是,就率群臣亲往唐国,将帝位禅让予唐尧。所以,用恩格斯依外国史料为据而推演的论,硬套中国的上古历史是不行的。更不能为了死搬这个框子,硬套中国的历史,就非要把“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文明以治的五帝时期说成是“野蛮时代”不可,这又何苦来呢?

为什么黄帝要改变有熊国原有的君位世袭制,而建立一种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之制呢?事实上,这同涿鹿两战不无联系。黄、炎重臣蚩尤的叛乱,给黄帝思想上造成的冲击是不小的,就是任人唯能而不辨贤与不肖造成的国家灾难,百姓涂炭;炎帝举兵发难,对黄帝思想上造成的震撼更大!“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之烈;卑而正如增,高而倚者崩。山有木,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楯,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这段饱含着复杂情感、左右为难、乃至呼唤逝去的先神,“胡不来相教顺弟兄”的痛楚之语,正是在阪泉之战问题上发自心灵深处的悲愤之情。如果说任人不慎,有祸,可预而避之,可发而绝之。骨肉亲情之间如不择贤以传———————————

  《黄帝经·称经》。

位,一旦让不肖子孙执掌国家大权,便祸患无穷而不好收拾。

所以,我们认为整个“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禅让,不是一帝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自黄帝做起的一种制度。这同汲取泉之战的痛苦教训有着极明显的直接因果性联系。因为还有一极重要历史事实是这种情况的有力佐证:黄帝生有二十五子,是,他生前并未将帝位传给任何一个儿子,当然,这也和他的“无疾而终”的突然死亡有关。有意味的是,黄帝最信任的青阳,也既不即帝位,也不帮其父立即挑选帝位继任者,而是过许多年后,才将原先辅佐他的侄孙(此按《山海经》之载,若《史记》为侄儿)高阳扶上帝位。这也正是后世有人总是不相信“五帝时期”如何会有四百年左右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帝时期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之制,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弊端,它远不能与后世的某种制度相提并论。但是,中国早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历史上,执政者为国为民,就能够制定并实行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之制,应该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唐尧虽然不是始行帝位选贤禅让者,但他却是做得最好的一位帝王,他是以民为本位的政治思想最忠实的践行者,他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上的一座灯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