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尧舜史迹考》5

(2023-10-24 10:08:01)
标签:

历史

 

 

唐县唐尧遗迹考

 

《帝王世纪》言:放勋“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为诸侯”。“唐”之所指,为唐侯受封之食邑,也就是诸侯国唐地的一个政治中心。

唐县地,春秋时期,其境内有左人邑(今周雹水、北雹水)、中人邑(今都亭)、孤邑(今北高昌、亦称庆都邑)、阳邑(亦称唐邑、今称“固城”),此后唐邑属燕地、中山地。战国时期唐邑属赵国地,在境之西北有鸱之塞,即今之倒马关。境东北有庆都邑(今北高昌)。汉初置县,因古为唐侯国而称“唐县”。景帝三年(前154年)改为中山郡,唐县属之。王莽改唐县曰“和亲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唐县名称。北齐将唐县并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唐县,属定州博陵郡。唐代属河北道定州所辖。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唐县曰“中山县”,后唐又恢复唐县之称。金属河北西路定州辖,元代改属保定路,明、清两代皆属保定府所辖之县地。

唐县与唐尧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是很多的。这些,都在穿越历史的时空,昭示着中华古国的一段文明史事:

庆都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帝)七年,慧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此记载中的“孤”,就是唐县境内之孤邑,“庆都”是为庆都邑。两个地名,实际上是在一处。

《括地志》引张晏语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尧山,南望庆都山也。”《水经注·滱水》篇曰:“(望都)故城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

唐县“唐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孝林先生,以他的调查研究认为:今北高昌村东南约一公里、东高昌村北之山,海拔70米、山脚周长一公里、山顶仅有十数平方米者,是历代典籍所载之“孤山”;而北高昌村西北之山才是庆都山。先生说:“孤山就是孤山,都山就是都山,史书受条件局限,听传说,因‘孤’、‘都’音相近,错把孤山当成了都山,今天应该为都山正名”

今唐县北高昌村西北之山,古为庆者山,唐代武则天因感念庆都育唐尧而有唐国,就在此建了寿圣寺。民间或因地灵出人杰之故,认为庆都所居之山是处神灵之源,久之便呼寿圣寺为“灵源寺”山因寺名而变,便被称之为“灵源山”了。如:天顺五年版《大明一统志·保定府》条下载:“灵源山,在唐县东北一十五里,中有寿圣寺,唐上元二年刻碑铭尚存。又金明昌中冀国公主以中元日来游,有留题《蓦山溪》词刻石龛于寺壁。”光绪四年版《唐县志》所载,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其在《舆地志·乡镇》条下记:“高昌镇,在城东十五里。”在《北高昌村》条下又说:“属高昌社,距城十五里,灵源山在村西北。”

地方志所载之“灵源山”唐县现在称之为庆都山,东西约为五公里,南北宽约为一公里左右,高程约有一百多公尺。现在,唐县为此山砌了上山的磴道,在山顶上塑了唐尧像,建设

—————————

韩海山主编:《唐尧文化研究文集》,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5

为“唐尧文化园”,以供游人登临观览。

庆都邑 就是现在的北高昌村,历史上因处于庆都山下,自然得称“庆都邑”,曾是古庆都县的县治所在地。秦王赢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析庆都邑为二县,北部为曲逆县,南部为庆都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改置为望都县。北魏初,拓跋珪将望都县城改称“高昌城”,在此后的历史上,因县治存废之变,望都县治又南移,“高昌”之名就一直叫到了现在。

在庆都山下的高昌北,放水村西,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了考古发掘,发现此处为夏代的一个村落遗址,在500平方米的探方中,发掘出先商陶器鬲、豆、瓮、罐、纺轮,以及石刀、石铲、励石等丰富的古文物从实物的角度证明唐尧之母庆都居此之史不虚。

封庄  封庄在唐县县城西北十八里,现在属北店头乡所辖。光绪四年版《唐县志》云:“封山,在县城北十八里中山城北,俗呼为丹凤山,旧传说尧于此山下受封,故名。”又说:“粟山,在县北十三里中山城。中山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看来,古中山国之称,或因其都城城中有山而得其称。现在,这个遗址的东北残存着488米长的一段古城墙,宽有9米,高约7米,“夯土层分明,每层810厘米。县文保所调查确认,这是一座比较方正的土城,城墙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长约1000米,面积约120万平方米。” 根据唐县文保所19845月至19869月对此古城址调查发现的文物中,有很多属于龙山时期之证,此“封庄”村,或即唐尧受其兄帝挚封为唐侯之城,商代成为中山国的中山城。

——————————

韩海山:《古唐侯国遗址》,载《唐尧文化》第6期。

仁厚镇  唐县所在的城关镇,叫做仁厚镇。说起来,这与善于教化所形成的历史性民风有关。

史载唐尧忠于黄帝的思想,以民为本,提倡中恕仁爱,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他说:“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不不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仁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行”;他不住华丽的宫殿,不吃美味佳肴,身穿粗布衣衫,犹如平民百姓。故此,后世评论说:“人之言君天下者,瑶台九累,而尧白屋;黼衣九种,而尧大布;宫中三市,而尧鹑居;珍羞百种,而尧粝饭菜粥;骐驎青龙,而尧素车玄驹。”他的思想行为深深地影响着远近的人民。特别是唐地的人民从此蔚成了仁爱忠厚的思想品德,代代相传。传说很早以前唐邑有一对老夫妻,没有儿女,他们拾金不昧,历时三年,终于找着了失主,归还原物。失主要给老夫妻一笔钱作为酬,而老夫妻却坚决不收。于是这个失主就让他小儿子来到唐县县城,奉养这对老夫妻以终天年。此后,这位失主的小儿子中举做了官,还给唐邑送了一块“仁义厚道”的牌匾,唐县的知县呢,也很注意教化,就借此事将城镇名改为“仁厚镇”,这个镇名就一直叫到了现在。

唐尧忠实践行轩辕黄帝的政治思相,以德治天下,使得其始封侯爵之地唐县的民风淳朴厚实,代代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安邑进士杨一桂,到唐县任知县,面对唐县淳朴的民风,深受—————————

贾谊:《新书·修政语》。

《尸子·卷下》。

感动,他评论道:“山居之民,力本能劳,习朴俭。士无鲜衣,女无冶容,居无垩丽,食无精凿,颇有陶唐遗风。”

杨知县盛赞唐县人民“颇有陶唐遗风”,不仅说明了他的情操原就高尚,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唐县百姓保持陶唐遗风充满了敬重之情。他在职九年,曾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为民请命,制止了朝庭所派开矿之官欺压百姓、掠夺民财之事,又亲自堪察设计,指挥施工,修了一条总长38公里、经过38个村镇、引唐河之水可浇两万亩土地的广利渠。施工之中,他日夜操劳,竟累得吐血六日。唐县人民为之感动,纷给捐资,为其修建了生祠——杨公祠,以为纪念。 《易·咸》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就是在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之下,官与民互感互动的历史事例。

拜尧村 在唐县县城西南,大白尧村和西白尧村,这是后世的人以音而记书写错误,传到了现在。其最早的名称是“拜尧村”。

史传唐受封为唐侯后,治理得封地百姓安定、和谐,勤劳,礼让,其封地周围的人们也都纷纷前往唐地拜见唐尧。有的来了之后便不再返回其乡,而是在唐地住下,找块地方建屋居住,繁衍后代,形成了村庄。现在的“大白尧村”、“西白尧村”,就是这样形成的村庄。只是历经四千多年,人们在书写这些村名之际,就无意之中将“拜”按笔划少的“白”写成了折“白尧”,而区别于“大白尧”村的“小白尧”村,又处在了“大白尧”村的西面。于是以讹传讹地写成了“西白尧”村。                                                                                                                                                                                                                                                                                                                                                                                                                                                                                                                                                                                                                                                                                                                                                                                                                                                                                                                                                                                                                                                                                                                                                                                                                                                                                  

————————

光绪四年版《唐县志·风俗》。

《唐县志·职官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