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名称:穷山

(2022-08-22 19:55:53)
标签:

历史

 

 

 

山海经名称:穷山

 

 

 

对于桥山,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长眠的地方,只是历史争议不断,人们并不知道这桥山的真实所在。多数人也不会知道历史上的穷山和穹山。在中国的历史上,桥山的前身,并不叫桥山,而是称作穷山和穹山。这是怎么会事呢?对此就得说说中国古代的文字了。

中国的汉字,是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具体字形、字音、字义的,它与外国的拼音文字有着很大的区别。国文字是一个永葆历史青春活力的文字系统,它是历史上有什么事物就造出什么文字来使用,并且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而依其固有的应用于偏旁部首、示意、形音规以造新字、以表达新生事物,而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旧有的事物消失,其历史用字也就退为不常用的“冷僻字”,进而随着不用而自行消亡。因此,中国的文字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部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史书上不记载的历史信息。由此,中国文字就有了一个独特的、了不起的科学功能—考古。

战国以前,中国没有桥梁建造,因此,其时的中国文字中就没有“桥”字。如《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辞类书,它就没有“桥”字;战国以前的所有古代典籍中也同样没有“桥”字之用,更不用说“桥山”这种历史记载了;

同样,有着明确记载的史例,也说明了古无“桥”字之用的问题:周文王娶商帝之妹,曾在渭水河上用木船并联,造过一座临时用的浮桥,但这在当时也并不叫做“桥”或“浮桥”,而是呼之以“梁”。所以,《诗·大雅·大明》颂其事时就这样说:“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浮桥,是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建成于山西蒲州黄河上的,当时也同样叫做“梁”。即使到了秦末,中国已有石桥、木桥之建,但在当时亦同样不称“桥”,而是谓之以“飞梁”。桥字之造和使用始于西汉,但当时在一些典籍中都记之为“乔”,就是到了东汉之际也还如此,不然,历史小说中也就不会写诸葛亮利用曹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之句,大做文章以激周瑜了。

既然,中国在战国之际的历史上尚无桥梁之建,也无实际的“桥”字产生和使用,那么,远在战国时代以前的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怎么就会跑出“桥山”这样的历史地名来呢?此岂不是怪事?

《史记·正义注》曰:“《尔雅》云:‘山锐而高桥也’”,是为用字上的错写和误记。《尔雅》成书于战国以前,是时中国既无桥梁建筑,又无 “桥”字的产生,何来“桥”字之释?查《尔雅·释山》中所释者,乃为“”字,它是在“释山”中造特殊之山而指的,是指在高山上的石体之“”字。就是到了今天,也不会有人会理解“山锐而高”就是“桥”的。

《山海经》记载桥山为“穷山”其文曰:“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穷字,在繁体字简化之前作“”,说文解字谓:“,极也,从穴,躬声。这同桥山天然拱形石桥是极为一致的。

以上这个记载,第一,记载了穷山在轩辕之丘的北面;第二,记载了轩辕之丘的都城是方形的形貌;第三,在方形的城池外面有四面卫绕着的、有蛇(龙)图腾的军队守卫;第四,印证了桥山的天然拱形石桥孔洞正是《尔雅》造山字旁为乔的山”所在;穷山、山之名所得,是依其独特的山形而为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海经·海外西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境门
后一篇:2022年08月2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