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论
历史上传说大禹治水封有功的契到商地才有了商族人。禹传子家天下的夏朝。继之而有商朝和周朝。其实从三朝各地彼此经济交往关系上分析,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王朝划分。各地向当朝天子的进贡,大多数都是象征性的。有的甚至只有一车毛草而已。一直到清朝那荔浦地方,也只有些荔浦芋头而已。有些地方甚至还需要中央政府给以财政上的补贴。那云南的吴三桂每年都需要朝廷拨付大批银两。秦始皇想要全国统一实施郡县制而取消封王体制。结果二世而斩。汉朝一直到三国后归了两晋又有了南北朝。隋唐说是统一了,可地方上究竟给当朝机构供奉了多少?不好说。一旦当朝能够直辖的管理机构和地区搜刮甚重,免不了百姓悄悄用脚说话逃到偏远地区去生活。这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经济史。有几次偏远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还是被同化了。从这一点来看百姓的经济互动经济交往物资交换交流永远大于政治。
话说回来,这夏商周三代时。商,究竟是因为契善于从事经商和运输物资交流活动而封于其原住地,所以赐名叫做商呢,还是那地方本来就叫商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起码是那里地处中原很多人有经商和运输物资交流的地理优势。我们的商朝商论就此展开如何?从商朝的几次迁都历史来看那是一族善于经商,以搞物资交流交换为特长的一个族群。
说文解字,颐翁以为多方内外交流达到均衡状态为商。
商,不只是地名,朝代名。商,最早应指类似均衡的动作,是动词和动名词。到周朝之后才专指殷商后人和从事商事活动的人。商事,当然不只是与买卖相关的事。包括中介中人媒介媒体商讨商量往来交通等等。近现代指双方或多方互通有无达到均衡状态各种活动。汉字是以字组词的。所以有字词句章之说。本文是应文友之约而做商论。当然是从汉字商字字体的象形组字,读音,解意等等诸多方面论述。从造字构图角度看,商字是无法拆分的字。所以,商字是原始造字之初就已经存在的。是人类有了均衡动作及其需要表达时,而造出来这个字。康熙字典hang中商的异体字很多恕不例举。商论要论什么?当然不是就文字渊源论论而已。而是以论各种经商商作商业商事等等媒介媒体行为,侃侃而谈其道其计其理。
在商言商。商道与其他做人之道是相通的。越是想自私自利越是会遭到周
边人的反感。反倒是有利他思想的人是懂得商道的智者。其言行和后果都会显现出做人的智慧及诚信。遍观古今懂得商道名人,如陶朱公范蠡,经商始祖王亥,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战国时的白圭等等。他们似乎也都不是专门经商之人而是懂得商道,应用商道于方方面面的商家智者。所以,不要以为商道只是很狭隘的学问。商道自古就是通天的大道啊。不仅要懂得利他,同时要学会变通、学会利益权衡,懂得人弃我取,人取我弃。而不是一味去与人竞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单只识道还不行。还必须学会用计谋呢。商计甚于兵计。人称用兵有三十六计。其实熟读兵书战策的人照样会打败仗。实践出真知。商计至今还没有人认真总结过。为什么?因为商计太复杂了。一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商计存在。各种各样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的分析具体的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发议论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倒是那些少言寡语的智者,那些会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懂得商计和商机的人。
商理在哪里?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传播出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写商理的书籍虽然很多很多。但有真知灼见的却很少。因为经营各种商道者都只是悟得自己的某个方面。只能嫡传给自己的继任者。可其继任者,未必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你叫他慢慢来,他却觉得慢了不行呢。商理,是多方运作于一体的刚柔并济的理论。经常需要均衡守恒平衡的衡动之机理。您看那商字,古商字。多么的匀称啊。这足以说明商理的博大精深。颐翁有诗叹曰,
商道商计商理芳,理芳友乐市场强。强说依法难强市,市场常需让彼方。
方方面面均衡好,好在公簿记弘扬。扬长避短寻低处,低处财来水流商。
网上资料附后
在以舜帝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里,有大禹、子契、后稷等重要成员。大禹、子契、后稷三个人是黄帝的后裔,按辈分推算,他们是同辈兄弟,其中,子契、后稷还是同父异母兄弟。在大禹的率领下,他们共同完成了治水的壮举,并被舜帝分别加封。当然,那时候,这三个人无法知道,他们的后代会相继建立夏、商、周三个王朝,而包括虞舜在内的他们君臣四人会共同组成后世王姓人的一个血缘始祖j群。现在的人还有很多把契叫做商祖,火神等等。反正他就是商族文化的一个象征吧,他还发明了一种以火记时的历法,而且他在商洛的时候,特别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呕心沥血,所以也特别受人们的爱戴。他真的在天文历法方面有着很杰出的贡献,而且他的这个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中国人,外国人对契也是非常赞扬的。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9] 。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继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先后成为天下共主。这一时期,天下共主传位实行的是“禅让制”,但是实际上这些共主都来自黄帝世系。这种情况下的禅让制,其实本质上是也是世袭制,只不过是比后来的家天下,更加广泛一些的概念。这三家基本上都只能算是联盟盟主,不是大一统帝国的缘故。事实上夏商周三代的统治也不稳定,夏代出现过太康失国的事件,商代也曾经几度搬迁都城,周更是被人架空。但是只要这种联盟式的政体没有改变,我们就不算它灭亡。比如太康失国之后夏后氏已经被后羿的有穷氏部落打败了,盟主的位置肯定也被取代了,但是后羿没有改变联盟的政体,所以我们仍然把这段历史算做夏代。比如商代也有几次衰落几次中兴,盟主地位也受到多次挑战,但是这段时期仍然被视商代。比如到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被架空,联盟已经是由五霸七国来主宰了,但仍然算是周的时代。所以,这种联盟式的国家,只要联盟没有解体,国号就不发生变化。
河南鹤壁鹿台阁(仿商末高台建筑)
通过专家一百多年对殷墟等商代遗址的发掘清理,可以充分证实商人的居住条件较夏人有极大的改善。商人的建造设计更加合理,居住。 商王朝从公元前16
世纪初建立,持续约500 年,直到公元前11 世纪末,才被西方的周邦所灭。(盘庚迁殷后,商王朝亦被称为殷王朝。)
在商王朝的后期,武丁即位后,文字材料开始大量出现,载体也多种多样。从考古发现来看,商代文字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角器,相应就有甲骨文、金文、玉石文字、陶文、骨角文字等名目。其中,刻写在甲骨上的甲骨文,约15
万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约5454 篇,占据了商代文字材料的绝大多数。 武丁在位时期,商代文字体系已经成熟和完备。殷墟甲骨文材料,近一多半,也是武丁时代的。由此推断,武丁之前,商王朝的史官阶层,也应该能够使用文字,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考古材料能够证实这一假设。 武丁时代,商王朝的史官,已经使用毛笔,有少数甲骨上的字,是毛笔蘸朱砂或墨写成的。玉石器、陶器上,也有不少朱书、墨书的文字。 总之,商代文字是指商王朝后期成熟文字的统称,殷墟甲骨文只是商代文字的一种类型。刻在甲骨上的商代文字,一般有简化、线条化、多折笔等特点,和金文、玉石文字、陶文的字形、书写风格相比,有一些差异。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五万片,已经发现将近五千个单字。据统计其中能认识的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23字,未能认识和未能隶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无论在商代甲骨文还是西周金文里,\"买\"字都有被作动词使用的例证.\"买\"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是一种用来表示交易的词汇.商代平民阶层所需的是普通日用品,而商王、贵族所需的是奢侈品,但它们都是商品.由于所需商品的品类不同,从而显出商品交换中的不同层次.从商代甲骨文、青铜铭文和考古材料分析,商代的贝已具有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职能,所以贝是商代的货币.在文字训诂学中,\"商\"字和\"交易\"行为本没有什么关系.将\"商\"与\"交易\"行为相联系,只是人们(应是西周时的人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出自商族人的缘故,是商族人所操的职业而称为\"商人的职业\",简称为\"商业\".交易活动是社会必不可或缺的,周以后的人同样需要和进行物品的交易,相沿成习,就把这种行为称为\"商业\",而将从事这种行业的人称为\"商人\",于是逐渐与商族人的联系模糊而脱钩。在文字训诂学中,"商"字和"交易"行为本没有什么关系。将"商"与"交易"行为相联系,只是人们(应是西周时的人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出自商族人的缘故,是商族人所操的职业而称为"商人的职业",简称为"商业"。交易活动是社会必不可或缺的,周以后的人同样需要和进行物品的交易,相沿成习,就把这种行为称为"商业",而将从事这种行业的人称为"商人",于是逐渐与商族人的联系模糊而脱钩。
甲骨文中有“册”字,象竹简汇集之形。商代既然有笔又有简册,可知当时已有写在简册上的文书。现在荟聚上古文浩的《尚书》中,说是商朝遗文的有五篇,其中比较可信为真正出自商人之手的是《盘庚》三篇。周人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土》),应该是可信的。
2003 年12 月以来,周公庙遗址又发现了大量西周甲骨文材料,其中“周公”这位在西周初年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出现9
次;还有祭祀周人先公“王季”的记载,以及“五月哉死霸(魄)壬午”这种典型的周人历日形式。还有一版卜甲刻辞是“其唯宁风于四方三犬、三彘。既吉。兹卜用”,记载了王朝为平息风灾祭祀东南西北四方神的仪式。这些证据都说明周公庙甲骨是周公占卜,甚至是周王占卜的遗物。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有学者指出周人也有在占卜时刻写的甲骨文;今天,考古学家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已达1000
多版,足以证明当初的看法堪称远见卓识。现在,我们可以肯定说,西周文字中也有甲骨文,绝不能把甲骨文等同于商代文字。(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亥,这个人是3800年前的人物了,那个时候还是商朝,是商部落的首领。那个时候,王亥就在商丘发明了牛车,用来拉货,由于本部落有的东西别的部落没有,别的部落有的东西商丘又没有,所以王亥就想到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别的部落去交换,如此一来,上部落逐渐逐渐壮大起来,所以说,王亥是华夏商业的始祖,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也正是因为商丘人是最开始从事商业活动的,并且特别会做生意,于是人们就把像商丘人一样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作商人,把那些用来交换的物品叫做商品,把这种贸易活动叫做商业,从此也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