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麋鹿苑与南海子

(2022-05-07 17:32:11)
标签:

麋鹿苑与南海子

旅游观光

文化娱乐

诗词歌赋

颐翁诗词

分类: 旅游观光类

                 麋鹿苑与南海子

 

    雨后初晴,甚是惬意。虽说有点堵车,可还是如愿以偿。只是不知道去麋鹿苑要走南海子前门。结果几经周折,从后门进了麋鹿苑,从南海子正门出来。搭摩的到公交站返回。不知道这公交车为什么不停南海子正门。这已经是第三次光顾南海子了。门脸搞的很是豪华气派。可就是门前公交车不停。每次都是打的士或坐摩的或者是徒步走许久。原来不知道后门就是麋鹿苑。

    颐翁有诗叹曰,

        借题发挥,皇苑今媚。麋鹿宫阙,血茸享醉。

        三国乔玄,四方显贵。各取所需,南海掩翠。

        危乐悠然,四不像慧,墓地昭昭,颓风言晦。

        尚武神和,义行责备。猛醒精英,教民莫愧。

 若干照片分享网友

麋鹿苑与南海子
                                    原来麋鹿苑在南海子后院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麋鹿苑与南海子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现在北门封路了,所以只能从南海子公园的南门进去,使用GPS导航的同学注意,如果直接跟着导航到麋鹿苑就是封路的北门,进不去的,所以直接在GPS上搜南海子公园南门才行。在南门有很多停车位,5块钱不限时。公园不要门票,里面挺大的,但是和北京大多数其他公园差不多,配套不是很齐全,没有像样的餐饮设施,只有小卖部什么的,但厕所还行不太脏。从南门慢慢走到麋鹿苑要走1个小时,而且路标不太清晰人性化,所以一路都需要问,大热天迷路了两次差点放弃了~~最终看到了麋鹿同学,散养的,但是比较怕人只能远远的看着一群在那儿,但比野生动物园什么的也强多了,起码没有笼子隔着。整个南海子和麋鹿苑还是觉得有点缺乏管理和维护,有点破败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不收钱的原因,觉得收点钱但是维护好点儿其实大家也更能接受点吧。还有这里的电话是错的,我刚才打了游客服务

    南海子麋鹿苑  是我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南海子有丰美的苇草,泥泞的沼泽,为麋鹿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短短的8年时间,南海子麋鹿苑中的麋鹿已从20头繁育为100余头,成为仅次于乌邦寺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麋鹿苑,南海子开始恢复了它特有的风貌。    此后陆续运送到欧洲。我国野生的麋鹿早已灭绝,最后一群散养在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猎苑中。1900年八国联军疯狂劫掠,猎苑毁于战乱,麋鹿从此在中国绝迹。 1900年前后英国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收集到18头麋鹿,放养于乌邦寺公园,现麋鹿群已繁殖到600头。 1985年英国乌邦寺公园塔维斯托克侯爵将20头麋鹿送还给中国,国家在北京专门成立了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辟出近千亩土地,建成麋鹿苑。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又名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位于大兴区南海子麋鹿苑。建于1985年。1994年对外开放。曾为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南海子的一部分。明清时,此地散养有大量黄羊、獐、狐、老虎和麋鹿等野生动物,供皇家狩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麋鹿遭到劫掠和屠杀,自此在中国绝迹。1985年英国塔维斯托克侯爵将38头麋鹿赠还中国。1993年麋鹿苑的麋鹿已达200余头, 1997年苑内建成野生动物散养区、展示区、野餐区、野营区。2000年馆内有麋鹿130余头。苑内还有白唇鹿、马鹿、梅花鹿、狍子等其他鹿科动物和普氏野马等,另有灰椋鸟、大斑啄木鸟等鸟类。博物馆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其中沼泽300亩,天然草场320亩,池塘60亩,科研、生活管理区60余亩。2001年固定展览“麋鹿沧桑”在科普楼展出。博物馆主要展示内容有“麋鹿沧桑”展览(包括麋鹿与自然、鹿与文化、麋鹿苑)、世界灭绝动物墓区、东方护生壁画等内容。    南苑曾经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猎苑,地处北京南郊,占地21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老北京城区的3倍。由于满洲是个骑射的民族,所以明清各朝的皇帝,每年春天都要到南苑打猎。这里也因此流传了许多关于皇家争权的故事,咸丰兄弟的皇位之争,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朝前期,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康熙皇帝的100多年时间里,是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的关键时期。皇权斗争也因此而异常的激烈。雍正即位后,他从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中吸取教训,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将立储谕旨秘藏在匣内,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直到皇帝驾崩时,才由御前大臣共同拆封,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麋鹿,俗称“四不象”,本为中国独有,但1865年被法国大卫神父发现,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动物,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麋鹿属麋鹿种。据科学工作者研究考证,我国曾经有过4种麋鹿。在中国早更新世泥河湾地层中发现的双岔麋鹿被认为是我国麋鹿的祖先类型。古代,麋鹿分布在北界辽宁省康平、南临浙江省余姚、西至山西省襄汾、东达东部沿海和岛屿的广大区域。从旧石器时代起,麋鹿就与我们的祖先发生密切的关系。在原始人类的遗址,常常可以发现大量的麋鹿骨骸化石。著名的安阳殷墟遗址里也曾经出土过很多麋鹿的骨角。江浙一带还出土过不少用麋鹿角制作的工具。这说明在我国古代,麋鹿很早就已成为我们先民的狩猎对象了。     麋鹿的性情  麋鹿性情温驯,善于奔走,缺乏抗御敌害的能力。由于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杀以及人类的早期开发活动,破坏了适应麋鹿生存的生态环境,致使野生麋鹿种群的数量大量减少。考古工作者发现,根据甲骨文上的记载证明,在古代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人们一次猎获麋鹿的最高纪录竟达348只。从历次猎获麋鹿数量逐年递减的记载中,可以推断出我国麋鹿种群的毁灭早自殷商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大约从秦汉以后,我国野生麋鹿种群就逐渐在原野上绝迹了。只是由于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把麋鹿做为一种观赏鹿种囿养在鹿苑中,所以到明清时期,在北京城南的皇家苑囿南海子里,还保存着数量不多的麋鹿种群。     麋鹿作为观赏动物的历史  麋鹿是一种大型鹿科动物,体长二米余,肩高一米余。麋鹿的毛色浅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雄麋鹿有形状美丽的双角,鹿角多回二叉分歧。麋鹿的尾巴比其它鹿种都长,尾端生有丛毛,所以又称”大尾鹿“。它的鹿蹄宽大,而且能够分开,可以在沼泽地中奔走如飞。更奇特的是麋鹿的外表,它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因此,民间俗称麋鹿为”四不象“,把麋鹿看作一种”怪兽“。    古代先民在狩猎活动中,有时候一次猎获的麋鹿很多,一时又吃不完,于是就把那些活着的麋鹿暂时圈养起来,留待以后食物匮乏时再宰杀食用。这可能就是后期鹿囿或鹿苑的雏形。以后,由于麋鹿种群的日益稀少,”物以稀为贵“,天子诸侯纷纷修筑鹿苑,把麋鹿作为一种珍贵的观赏鹿种囿养起来。   我国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修筑了苑囿,”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麋鹿,就是当时苑囿中的一种观赏动物。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都有自己修筑的苑囿。当时,秦国的具囿中没有麋鹿,因此,郑国原圃中的麋鹿也就成为秦国觊觎的对象,”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由此可以看出,麋鹿作为一种观赏动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齐宣王为了保护自己鹿囿中的麋鹿,甚至制定一条刑律,”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麋鹿的观赏价值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渭南建上林苑,”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在上林苑中广畜禽兽,辟建离宫以为巡幸之所。汉、唐及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广筑苑囿。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广长三百里,苑中豢养禽鸟百兽。帝王于春秋到苑中射猎,恣意行乐。在人类的猎杀下,使原来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麋鹿种群日益稀少。大约在1000多年前,仅在华北平原的北部还残存有少量的野生麋鹿种群。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性好射猎。辽、金、元朝封建统治者的游猎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射鹿。麋鹿是当时狩猎的对象之一。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活动也加剧了野生麋鹿种群的灭绝。自金代开始,禁止百姓在中都地区(今北京)射猎禽兽;元代又将大都周围八百里之内划为禁猎区。因此在客观上使北京平原上野生麋鹿种群得以保存,但是麋鹿的数量已是极其有限了。以至明永乐帝定都北京后,不得不在城南的皇家苑囿南海子里择地辟建”鹿圈“,用以豢养繁殖麋鹿。大概从明代起,野生的麋鹿已经基本上灭绝,人们只能在皇家苑囿中才可以欣赏到麋鹿那奇特的身姿了。从此,则开始了人类把麋鹿作为一种珍稀观赏鹿种的囿养历史,至今已有590多年。     清朝麋鹿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保护南苑内的珍禽异兽,满足封建帝王围猎和供奉内廷的需要,制定了完整的规章制度。除严禁百姓涉足南苑射猎,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主要的是经常在苑内栽种树木,限制开垦地亩,以及经常清除南苑内危害珍禽异兽的食肉动物,如鹰雕、狼、狐狸等。而且清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等每年冬日在南苑围猎时,都把狼、狐等食肉动物列为主要捕杀对象,称之为”打狼围“。由于采取了这些积极措施,对南苑内的珍禽异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据清代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南苑行猎合围时,其他野兽不算,仅围中的麋鹿就达到几百头。可见当时南苑内的麋鹿数量已是相当可观了。   清同治四年(1865),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通过种种渠道,买通了南苑的看守,弄到两张麋鹿皮和两架麋鹿头骨,于1866年1月将其运到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极大兴趣。经鉴定,确认这是世界上从未发现过的新鹿种,按照动物学界的惯例,以”发现者“的名字定名为”大卫鹿“。这一消息轰动了世界。从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间,英、法、德、比等国驻清使节和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种种手段,从北京南苑里先后弄走几十头麋鹿运回本国展览。如清光绪二年(1876)二月初四日,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奏:”德国使臣巴兰德面称‘中国有一兽名四不象,为本国及各国所无,请给一对,送至本国’等语。查四不象一物,为南苑中所有,隶奉宸苑管理,如蒙俞允,应知照奉宸苑办理。从之。“ 直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日本国臣僚榎本武阳会晤清朝出使日本大臣徐承祖时,还提出南苑内有一种野兽叫四不象,从前曾送德国一对,现已孳生。”日本向无此兽,本国君主极为歆慕,欲得之以扩眼界,恳请见赐一对“ 的要求。清廷便知照内务府奉宸苑办理赠送麋鹿事宜。由此可见,早在清朝末年,麋鹿就已成为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了。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简称为麋鹿苑)是北京地区的一个以 宣传麋鹿有蹄类动物为主的生态博物馆。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1998年以后,成为中国科协批准的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正式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  其所在为北京南苑原皇家猎苑旧址。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是中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校外教育基地。

   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是1980年代来自英国乌邦寺庄园,从最初的38头繁殖到了百余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尊儒重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