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序跋集(三):《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后记

(2007-12-31 16:00:46)
标签:

杂谈

 《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

   当法律出版社来向笔者约稿时,可能希望笔者将本书写成一本通俗读书。通俗读物大概与流行音乐有些相似,来去匆匆。我却希望将这本书写成一本雅俗共赏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将劳动合同法所体现的观点以立体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我国劳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一些热点事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从总理讨欠薪开始,到打击黑砖窑主正好是劳动合同立法大幕的拉开与落下。期间每一个热点事件,都与劳动合同立法息息相关。一些热点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成了劳动合同立方的争论话题;有些案件之所以会成为热点事件,也正是为了要影响劳动合同立法。直接参与起草以及对这部法有较多话语权的人员对这些热点事件也有点评,多少可以看到立法者的所思所想。一部抽象的法,无论笔者如何努力,总是很难让人理解,有时需要去找一些案例来帮助解读。在起草劳动合同立法中发生的十大热点事件,本身就与劳动合同立法有着互动关系,透过这些案件以及参与者的争论,我们可以感受一部活生生的法,无论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对于本书,笔者奢望读者能够读三遍。笔者也是按照这一要求来进行构思的。眼下读者可能是希望通过本书去了解新公布的劳动合同法,结合现行劳动法、劳动部的一些结实、各地的规定,笔者努力将一部劳动合同法完整地呈现出来,将其中的九十八条条文在本书的十大案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一两年后,当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你会发现回味那些似曾相识的热点事件,重读某些章节,温故知新,会对你有所启发。五年以后,当我们来重新评价一部法(一部法没有时间的检验根本不可能做出评价)的时候,书中所介绍的那些讨论,尤其是一些重要条款的形成过程,一定会让你有所感触。

   在劳动领域中,劳动合同法所引发的大讨论是空前激烈的。有很多人将其概括为劳资博弈,然而所依据的事件只是空穴来风。其实全国总工会自始至终参与了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在这一立法起草中,并未看到资方代表的身影,依笔者看来,正是缺少了真正的劳资博弈,才不能不拿学者来凑数。对于媒体来说,拼凑一场劳资博弈远比介绍一些学术观点来的重要。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笔者是作为一个学者参与到劳动合同法的讨论过程中来的。在劳动合同法开始起草后,笔者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5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劳动合同研究》,并于2005年10月公开出版。这些想法概括起来也很简单:我国应该走低标准、广覆盖、严执法的道路,劳动者应当做分层的理解。有人说笔者写了万言书,无非是希望将笔者的观点上纲上线。其实笔者写给人大的书面材料远不止万言,核心也就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一观点被人割裂开来,并宣传成代表资方,理由是某些商会引用了笔者的部分观点。笔者的观点早在劳动合同法公开讨论之前的半年就已经公开发表,至今也没有任何变化。

   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别人引用了笔者的观点,反而是笔者代表他?为了成就这种奇怪的代表说,凡被商会引用的观点都被宣传为笔者的观点,不被引用的就不是笔者的观点。笔者的另一部分观点基本被某些学者夺去,成了攻击笔者的武器,这真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讨论。归根到底,在一些人眼力,学者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依附才能生存。学者本也不需要尊重,可以由着媒体按照他们的要求塑造。

   平心而论,劳动合同法从一审的公开讨论稿,到二审稿、三审稿、四审稿直到最终稿,采纳了大量的笔者以及我们团队的观点,甚至可以说一直是按着笔者所期望的方向在进行修改。有兴趣的读者只须查阅《劳动合同研究》一书便可一目了然。然而,笔者仍对劳动合同法的价值倾向以及某些具体规定保留着自己的看法。当然,这并不影响笔者在本书中尽可能客观地介绍这部法。

    十五年中,笔者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参与了中国两部最重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活动。如果说前一部法是以起草者这样的身份;后一部法则是批评者的角色。由此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人生经历。

   笔者在《劳动合同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曾写到:“十二年前我们希望通过立法活动来证明理论的价值,今天已无必要。学者的任务只是自圆自说,选择是立法者的事。”“当我国的一些制度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背离时,现实生活的压力会要求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最终现实生活会改变不合时宜的制度设计。在劳动领域,我国很多法律制度都是以修正自己的方式向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妥协。如果学者要追求选择,应当是历史的理性选择。多一份情形,也会多一份坦然。无论立法者是否采纳某些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现在笔者依然如此看。无论别人如何视学术观点如粪土,但笔者二十多年研究劳动法,除了这些东西外,一无所有。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本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给了笔者很多帮助。孙潇潇、刘丽珍两位同学从网上收集了十大热点事件的相关信息。全书写成后,又有夏明霞、张磊和我的助手唐付强冒着酷暑核对法条、校阅书稿,并将所有的注释修改得更加符合学术规范。唐付强、杨杰还为本书整理了附录。法律出版社法规分社王晓增社长和编辑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董保华

                          2007年7月5日于华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