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风险管理的同仁们在内部研讨时,大家的一个共识就是政府在出台一项重大政策时,应当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不过风险评估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目标的不确定性,各种利益群体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这也使得风险评估工作难以切实展开,尤其是在中国的官场环境下,而有些决策也因此成为一些人借机浑水摸鱼的良机。特别是当“摸着石头过河”成为挡箭牌后,唯长官意志为马首,以“不折腾”为名行“不讨论”之事。有些是官员们自以为聪明的糊涂决策,有些则是暗藏款曲的利益选择,只有举手表决才是那最和谐的一刻。通过事后宣传的鼓噪,即便是错了,依旧是对了,顶多搞几个两难,或者借助媒体发些不同不痒的牢骚。
其实西方议会制度比较突出的贡献就是提供了风险评估的平台,尽管在具体结果上弊端也非常多,不过通过公开辩论,让政策得到相对公开的讨论。不同利益团体对应着不同目标,其分歧是公开化的,也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现在终于理解过去为什么总讲强调统一思想,就是一个让目标确定化的过程,只有将多数人的目标集中反映,才能在具体工作得以执行。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大灾难的时候,人们的凝聚力最强,一致的目标使然。可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利益取向不同,争议在所难免,需要有机制保证人们的利益能够充分地表达(注意不是实现)。大家可以以这个作为项目目标,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讨论与评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运用风险管理的思维分析一下未来货币政策。CPI公布了,不出意料地增速放缓,似乎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而货币政策宽松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那么真的会如此吗?不同的利益群体自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群体自然希望货币政策宽松,他们主要是以企业经营困难作为最主要的借口;以广大老百姓为代表的群体自然希望货币政策维持,他们主要是以控制物价作为重点考量。即便是管理层面,以监管为目标的部门自然担心再次宽松会影响到金融体系安全,各地政府则希望宽松以促进财政收入及地方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所谓两难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必然存在的,这是利益目标不一致造成的。作为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有自己的思路,既要考虑现实利益,也要兼顾长远利益,他们应当比一般人更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认知能力,更要具备摆脱利益羁绊的魄力。之所以要民主集中制,民主很重要,充分听取不同的意见;集中也很重要,高瞻远瞩者应具备话语权。企业经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如果管理者凡事依照表决决策,这个企业注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因为不可能有一项决策可以完全兼顾各方利益。或者说短期内也许看似有,而长期看必定危害四方。回到货币政策上来,从管理层的表态来看,已经部分吸取了2008年底的教训,而且限于财政能力和社会压力,很难再次推出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原有的刺激政策,也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铁路建设项目。由此可见,继续遏制通货膨胀成为主流,因此寄希望于货币政策变化而刺激一波行情的想法,多少有些过于乐观了。
从整个市场盘面上看,笔者之前分析的,市场在短期内会在2500点附近震荡,现在已经成为事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换手之后,证监会易人、CPI放缓等一系列想象中的利好淡化之后,市场再次回归原先轨道是大概率事件。
程程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与其留给孩子物质财富,不如留给他可以借鉴的思想,这是我整理出书的初衷。日常博客文章难以成章,因而内容都经重新写作,谈的是感悟、思路和方法,与有缘人分享。《吾股杂谈—以小人物的智慧打造成功投资》由商务出版社出版,以下为出版社邮购官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