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地震波袭来—兼谈哀悼期之后的行情走势

(2008-05-20 15:56:35)
标签:

股票

股市地震波袭来兼谈哀悼期之后的行情走势

 

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在 20085191428落下了浓浓的一笔,为普通人的离去举行国丧,打破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传统。大灾有大爱,这爱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伴随着“中国加油”的心声,凝聚的是13亿中国人的热血。激情之后,更需要的是理智,理智地总结地震暴露出的问题,理智地应对地震后面临的考验。防余震、防病疫、灾民的生活健康保障、灾民的家园重建、灾民的心理重建都一一摆在了面前,这一切仅仅有激情是不够的。

 

在敬佩北川希望小学屹立不倒时,难道我们不应当对几百所倒塌的学校给予反思吗?屹立不倒的原因很简单,无非是正常要求的工程质量。483名师生全部生存是幸运的,这幸运的背后却体现着许多年轻花季的不幸,而这些不幸恰恰是不应当出现的。当不幸成为普遍时,我们真的要出离愤怒了!!希望今后立下这样一条制度(哪怕是浅规则的共识),凡灾难中政府办公楼未倒而学校倒塌的,主管领导不论前任、后任一律免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忽视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这样的国家将失去未来。由此看来,那些无良的相关人等简直是禽兽不如。希望我们不要为了某些企业的善举而原谅他们应当承担的职责,如果这职责涉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不要因为某些企业“小气”而忽略他们一如既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这责任感可以挽救无数的生命免予罹难!!

 

哀悼期的股市行情将以凄婉和低调渡过,肯定不会有大涨,当然我们也不希望有过于惨烈的下跌,不过事与愿违,今天无量下跌却是凄凄惨惨,一片熊市的景象。东方电器、宏达股份遭受的损失足以使其无量跌停,这些股票要恢复元气也需要时日(见于宏达股份减持小非也处于灾区,就让我们多些宽容吧)。这些股票的走势让人清醒地认识到地震带来的损失,因此地震效应开始一点点发散也属正常,谨慎看待后市仍是理性投资的选择。关于灾区上市公司重建问题应当列入议事日程,相关建议参考本人昨天的文章《如何进行灾后上市公司重建》

 

有人用美国911、飓风以及台湾大地震之后的股市表现来推测,哀悼期之后的行情不会像想象般差。其实天灾与股市走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连接点还是在于经济形势。地震造成的损失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对股市产生影响,而某一局部的破坏对于市场的影响显然有限。可以说美国911、飓风、台湾地震都可以视为局部问题,并不能对当时经济产生过多的负面效应。因为那时美国、台湾经济都处于上升期,流动性相对充裕,也容易化解地震造成的影响(注:美国股市先抑后扬)。可以与四川地震相比较的事例应当是日本阪神地震(地震期间股市波动小,其后下挫幅度较大,属于先稳后挫),从当时经济背景来看,处于经济相对困难的阶段。而今日之中国,更是出于经济相持期,特别是股市对于周遭些微的变化都很敏感,因此个人以为,此次地震对于市场的破坏,要比我们预想的大得多。

 

有人试图用“破窗”经济的概念为股市的进一步上升找到理由,但是地震并不适用于破窗,因为遭受的是毁灭性的灾害。由于强震之后余震不短(据官方预报近期还有6-7级强余震),笔者当年唐山地震的经验,混乱、恐慌至少会持续2个月(当年在北京一直住地震棚,开学后还遭遇过余震)。出于对地震的恐惧,即便是周边损失较小的地区,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也需要2个多月的时间。在地震第一时间,笔者就从商业角度(信贷、抵押、保险)提出,地震是对当地房地产企业和银行的重大利空,而非对保险公司的利空(实际上保险公司第一时间下跌较多)。如果说四川上市公司的损失尾局部的话,随着上述观点被普遍认识,一些房地产企业和银行股票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杀跌,因而会引领大盘再次探底。这种效应将会哀悼期之后逐步显现,而其他股票也会伴随着银行地产的下行而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

 

地震之后股市量能不足,谁也不愿意在灾难之后又制造另外一起灾难。但是价值规律总会是规律,就像人可以改造自然,终究无法战胜自然一样。我们不愿意看到市场的下跌,但是终究无法改变下跌的趋势。其实这下跌也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平衡点到了,自然市场趋于稳定和正常。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倒是希望这种下跌不要像大地震那样猛烈,以平缓而又能接受的幅度调整,或许是大家努力可以做到的,这就需要看基金和机构的决心了。

 

在月初五月红色 谁人渲染》一文结尾处,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希望五月红色映出的是在奥运火炬照耀下投资者兴奋的笑脸,而不是投资者血泪倒影中闪烁的一抹残阳。”此时,笔者看到的分明是全中国泪光闪烁的面庞,以及坚毅的目光。

 

笔者不愿再提及曾经如何提醒大家注意灾后股市的风险,因为些许金钱的损失与逝去的生命和生离死别的苦痛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建造新的家园,如果每个人都能恪尽职责,迎接我们的注定是美好的未来。

 

程程

〇〇八年五月二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