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社保转续难题
(2009-03-29 14:00:24)
标签:
杂谈 |
□《市民》实习生 许夏颖 发自苏州
社保制度的全国统一,在中国各地区社会平均工资差距颇大的现实背景下,可能需要30到50年时间
“你1997年整整一年没有记录……从吴中转过来的记录少一年,可能是你老家转到吴中区就缺了1997年的记录,你应该去找吴中那边。”工作人员再三解释道。
“那我就只有再跑一趟了?”纪光很失望,这是他第五次跑社保中心了。看来这次又要白来一趟,还有因请假损失的数百元工资。
老纪从陕西来到苏州,至今已有9年。数年前他就将社保关系从汉中老家转到了苏州吴中区,之后又换到新区工作,现在又回到原来吴中区的公司,当他再次办理社保转移手续时,竟意外发现缺少了1997年一整年的缴费记录。为此,他往返吴中区和新区多次,却仍未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当前,跨地区转移社保关系仍然很难。
网上转续技术为先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劳动者两三年甚至一年更换工作已不再是新鲜事。而每次工作的变更不仅涉及到单位的变动,还随之有社保关系的转移。
“换工作就要转的啊!离职后在原单位只能放三个月。”去年本科毕业的小高年后刚刚辞去苏州园区一家电子厂的工作,准备和朋友创业。
近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速,大多数地级市都存在多个“统筹区”。
以苏州为例,大市统筹范围内就有市区、常熟、昆山等9个统筹区之多。即使劳动者在苏州辖区内流动,也需要按照跨省办法办理转移。
由于各统筹区相互之间数据间隔独立,操作流程也存在一定差别,导致经办手续繁多,办理时间长。“以前因为要打单子,每个地方的做法不同,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说你的资料在我们这看来是不齐全,那你就只能两地来回跑。”社保中心基金支付科的徐晓婷科长接受《市民》采访时说。
今年2月份,苏州网上转移系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正式开通。
通过网上异地转移系统,参保人员办理社保关系异地转移时,社保经办机构直接通过业务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从而简化了办理手续,除工业园区外,均实现了社保关系的无障碍接续。
“之前是公司统一帮忙办的,现在自己来弄,才发现特别麻烦。我当时交的是有的,怎么搞来搞去就给掉了。”如果网上转移平台早日开通,像纪光这样因传统手工录入造成人为差错的情况就能得到有效的规避了。
“当然办理转移时还是两边(社保中心)跑的,有些手续是必需的。但被转移的人在这边办好转移后,拿一个简单的转移单,对方社保中心通过网上平台,转移人员的一系列资料,如社保号码,缴费年限等等,就全部接收了”徐科长补充道,“主要是数据方面正规化,办理程序规范统一了。”
目前深圳、南宁、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都已陆续开通社保网上服务系统,通过网上可以办理单位缴费、查询参保职工信息等业务,从而在地区范围内实现了社保的信息化管理。
“划疆而治”的转续困境
今年初,酝酿已久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再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社保异地转续办法仍然是民众持续关注的热点。
现在最大的难题依旧是跨省市社保的异地转移问题。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司于今年2月5日公布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全部转移的是个人账户储存额,也就意味着,企业所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仍需留在原参保地。
“是留在原有的统筹区,在大市范围内也还是这样。只要跨统筹地区的转移,全部都是这样的,按照国家目前的政策规定,哪怕从外地,如新疆、四川转过来,都是只转移个人账户部分。但是我们接收的时候,并不是单单接收个人的金额,还有缴费的月数,缴费的公积金数等一系列数据。”谢科长告诉记者。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你转个人账户部分,对个人来说是没什么损失的。”谢科长进一步解释道,“这个社会统筹,是谁不合算呢,是转入地的社保中心。因为社会统筹我们没拿到,但是以后计算退休的时候,这一块要算上去的。”
正基于此,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部分省市还是不愿接收社保的异地转入,特别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入发达地区。按现行社保制度,只有缴费年限满15年,且在社保关系所在地实际缴费满10年,才能在当地办理退休手续,否则只能将社保关系转回户籍所在地。“我听说像我们这种没北京户口的,即使在这交够15年,最后也都得转回原籍的。”刚来北京工作的小叶说。
发改委社会发展所所长杨宜勇认为,造成我国社保转移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现有社保体系长期沿袭地区发展“划疆而治”的思路,有的搞县级统筹,也有的搞市级统筹,总体统筹程度低,这也为当前社保转续难埋下了伏笔;其二,长期以来,各地政府对非户籍人口区别对待。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大多数地区即使能够办理社保关系转移,也只能转移基本养老关系,对于社保中另一占重要地位的医疗保险,目前大多数地区采取的是一次性清算医保个人账户的办法,而无法将相应的社保关系转入或转出。
“还有医疗,现在各地基本都有一个交够20年至25年,退休后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待遇的规定。可是大学毕业就24、25岁了,在北京工作10多年,回家再工作10多年,还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这就是老无所医……”在北京工作多年,负责公司人事管理的孙先生对此很无奈。
“集合与分配”的欧盟模式
中央政府对跨区域社保的紧迫性其实有足够的认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开展个人账户试点,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在3月召开的全国社会保险局长座谈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2009年要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展医疗保险地级统筹专项行动,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地市级统筹。
要解决社保接续难题,许多专家都认为,关键是社保资金的统一管理,即提高目前条块分割的统筹层次。
实现全国统筹虽然理论上可行,只要设立一个全国劳动保障部分联合的网络就可以,但业内人士认为,短期还难以实现全国范围的社保联网与信息共享。“转移首先是资金的问题,再就是网络的畅通,要建立像苏州大市范围数据交换的平台。”徐科长说。
事实上,省级统筹的道路也的确充满坎坷。辽宁省经过8年多的改革试点之后,仍旧无法实现预定目标。
“转续既麻烦,也没必要。”《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研究》课题组在经过宁波、珠海等多个城市的调研后提出,在养老金问题上,中国现有的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积累的养老金缴纳模式其实基本可以不必变,需要改变的是支付方式。
课题组认为,我国可以借鉴“集合与分配”的欧盟模式,即劳动者无论在哪个国家工作和缴费,将来在任何一个国家退休,就由该国负责对其一生工作过的国家的权益记录进行追溯和收集,这些国家将相应的缴费累计都转给退休所在地。
目前广州和佛山两市就正在全省试水,筹备电脑数据库联网,以实现养老金两地“衔接”分段累积。社保制度的全国统一,是一个总体的趋势,但在全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社会平均工资差距颇大的现实背景下,可能需要30到50年时间,才能实现全国统筹的终极目标。
对于退休以后的事情,在小叶看来,还是很遥远的未知数,“目前什么都说不好。谁知道几年后政策又改成什么样呢,只有现在有机会上就先上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