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钦州二寮东西街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写这探街之前,先来看一看这个“寮”字。 寮,通常泛指小屋;茅屋;竹屋等;木屋;小瓦屋等。而当寮与茶相连时,这个“茶寮”,则有可能是指:一某寺中品茶的小雅斋、小茶阁;二指普通小茶馆、小茶舍等。
那么,明清时期,我们钦州的二寮东街、二寮西街又有何传说与来历吗?这好像从未听说过,也未查到过任何的记载。
记得,小时候,我曾问过我的祖母(因为她弟是她从农村带出来,然后,安置在那住下来的),她当时告诉我说:可能是因那里屋子由于一直太小的原因,所以大家都称为瓦(茅)寮街。
当然,这样的称呼与讲法,也不知准不准确,但讲起上来,又的的确确未见流传过什么版本的故事。
再有,我知道那里有过坭兴巷、宜兴巷、大米巷等等名堂的叫法,当然,这些也是二寮东街、二寮西街的附属,而不是全部。而且,还知道六七十年代时,由于那里有大米厂,又兼有大米门市部。因此,这条街在过去的时空中也还热闹过。
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两条街巷里,坭兴艺人,以及坭兴制作的习俗的撤离这也是不清楚的事情,甚至连这些印记与痕迹都消失得无影踪。
我记得传说中即历史上,在这两条老街上是有不少“馒头窑”的,但在后来我懂事的时空里,我连一座老窑的旧址也都没有发现过。至于这一点到底有没有与日本鬼打入钦州时炸毁有关呢?我也是从未发现这样的记载与这方面的史料。
然而,面对这二寮东街、二寮西街的称呼,我也曾想过,难道历史上沙尾街也曾有过“一寮街”吗?因为,我听说过古时候,钦州沙尾街一带,就有不少居民是有帮坭兴人打磨的传统习俗。甚至,到六七十年代初期时,这种传统水磨习俗还沿袭下来。
当然,到我懂事的时候,是没有听到有人这样提叫法,也没有见过沙尾街有“一寮街”之称呼。
茶,据说最初是指有药用之效率,继而发展到饮食并举的习惯。在“饮”之历程上,也分阶层段而递进与发展,到了因茶而让人更有了精神、有了乐趣、有了舒服的感觉与享受的味道。
有资料称:汉代时期起,因有人出家时,赖于借茶而修行,因此,专门曾建立过一种饮茶的屋子,当时人们便称之为“茶寮”。
那么,古时候钦州的这二寮东、二寮西,到底有没有也属于坭兴人、茶之爱好者、发烧友的专门所萌发的创举呢?有没有是由于那个时候,他们既专耕茶壶、也从事茶业而延伸出来的结果?我猜想,古安钦州,可能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茶人、陶人在张罗、在摆动过后,才出了这样的街区。
人朴素的坭兴及茶的代言人当时留落下来的印记看,钦州古时候对茶陶文化的推介,他们最初都依赖于那些坭兴手艺人。因为,大凡在他们摆弄下的这一个个瓶、一把把茶壶、一个个茶罐,甚至是一个个坭兴小茶杯,老坭兴艺人都不轻易放过给它们做上小“广告”、小“宣传”的机会。
君不见,那时候小的有“龙团”、“龙涎”、“雪芽”、“仙露”、“玉泉”、“玉液”、“饮之清心”、“饮之长寿”、“夜半茶香梦亦清”等等,大的有什么《茶诗》、《茶联》、《茶经》等都上了坭兴陶器物之上来了。在我的印象中,北海许维基先生就收藏有一把坭兴《茶经》的巨大坭兴直桶壶。
说起坭兴小广告,过去老艺人讲:摞钦州坭兴壶泡茶:不但威水、醒目;而且仲顺喉、滑溜,还健美呢!这等等的广告语、宣传句。再有,过去钦州坭兴人还时常提醒客人,最好做到几个不轻易品,即:器皿不好不品;茶叶不好不品;环境太差不品;朋友不合群,也不聚不品等朴素的茶理念、茶习俗。
由于我基本不到钦州的茶艺馆、茶室,因此,对现在钦州之“茶寮”情景,特别是对那些茶室中的茶风格与茶的理念,就完全不懂了。特别对传统钦州茶文化基础下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元素不了解,也不熟悉。至于年轻人在坭兴是与茶的友好并进,并且进行发掘和延伸方面有无发展问题,了解得更为粗浅。
前些时候,我的朋友圈里见有朋友转发装饰好的一家较时尚、且较阔气的茶艺茶陶馆,同时见馆内布置有坭兴陶艺和茶叶的布置,是一所集品茶、品陶的好场所,尤其是坭兴茶器皿和冲泡的台桌等配景物,在搭配与组合的样式上很有讲究,也很与时俱进。
使得钦州坭兴之物产得到很好的展示与烘托,从而让人们对坭兴的茶陶生活有品味与品赏的效能。因此,我在想这样的地方,绝对可以算是钦州敲打出来的一份精致着的茶陶境地。而且,这种境地在风格与理念,会让古老与传统的东西与时尚作了碰撞与对接,使之渗入了一股新兴着的茶陶时尚的气息。
是的,同样是茶食,茶饮,也许我们钦州之茶艺馆、茶艺场所,理应再已不是旧模样、旧模式,钦州理应与时俱进。
再讲,钦州不独占了一份天然又天然之茶陶灵气,也还占有一个地域上的先机。也许,再过三五年,古城在运河边上的落成与贯通,相信到那时钦州之品茶行业,可能会更兴旺、更繁荣、更上档次的一个格局。这都因为钦州这千年之“龙气”还在,钦州不曾经是“皇城”吗?相信未来不久,凡来钦州之人,男子个个将会是爷们;而女的呢,那不就个个皆格格了吗?谁叫钦州曾经有过“狗牙城”呢?
202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