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椽书屋曾寻趣

标签:
旅游情感收藏 |
前些年,因一家书屋的名称,当然,也因我们的钦州坭兴陶的吸引。因此,我专程好几次赶到过浙江、来到过杭州、步入到过西湖边上的“半椽书屋”.因此,在西湖边上,我喝过西湖茶、也食过了那里的东坡肉。
书屋的主人是一个退休干部,他姓张,名东苏,原来是浙江省某行业报的主编,6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其实,与他相识到相处,首先是这“半椽书屋”的称呼吸引着我的;然后再是他书屋里的老坭兴陶器物。
说起“半椽书屋”这名字,最先,我是在一个清--代钦州坭兴陶老物件中见过这一个名字。当然,开始对此我不作过多的展开。即没有思考过这个名字的意思。
然而,当在杭州这边发现有这个“称呼”以后,首先让我先觉得有些奇怪了;接着,是思索主人将“半椽书屋”命名的意图。
后来,在与这屋主的进一步交往、接触、闲扯的过程里,也就慢慢地“读懂”了它其中的意思。
我们先看一下这“椽”字,其意思本是指承托屋面用的一个木构件。这圆的木,就叫“椽”;而方的呢!则叫“桷”。用这样的理解,可以说这“半椽书屋”,或许就是那位杭州张先生所理解的“半座书屋”的意思呢?
我好几次到过他的书屋,与他在书屋里一起喝过西湖茶,也吹过不少的“水”,当然,也扯--淡的话题东两点、西三点之类的东西,这当然包括浙江,自然也包浙江的钦州。
话讲回来,原先我是不知道他为什么用“半椽书屋”作网名及书屋名的。后来,是主人他专门告诉了我起这名字的原由。他拿出一个清--代钦州坭赏瓶对我说:其实,过去大量的业余时间,他都也很喜欢搞艺术品收藏。也因此爱好,接触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物。慢慢的,他也就接触与认识了钦州窑坭兴陶器了。
他说:其中,有一次,他在杭州古--玩市场买回一个《东篱--采菊》主题的人物赏瓶,当回到家里认真欣赏时,猛然间觉得上面的文字给予他一种启发。
他指着瓶子对我说,就因为这个钦州人物瓶的落款处刻有:“光绪庚子年季秋月作于古安州天涯亭畔之半椽书屋”。然后,他用手又指着自己长长的客厅壁柜让我把视线转过去看。呵呵!只见眼前的柜子,一边是长长的书架,架上摆满了他心爱的收藏品;而另一半书架呢,却又摆放着他喜欢的书籍。哦!我终于明白了他这“半椽书屋”的由来。
在与张先生的交往中,我也认识了一个浙江西部山区丽水那边的网友,他网名叫“力量”,当时雅昌艺术网的熟客。后来,那个“力量”朋友也告诉我家里传有几件“传---家物”,这可能与他们松阳象川的高---焕然先生有关联。因为,他祖辈曾与高先生同乡也同读过书。
呵呵!故事归故事,事实归事实。当我想让他出示一些“证--据”时,对方说一切有关联的证----据,这些老东西早在六十年代期间都烧----毁了。
听了以后,自己想想可能也对的。后来,我让他把那三件“传家物”拍了图片、发了过来给我。图片中的器物,真的是我们钦州坭的好东西——钦州官---窑器。
看过图片后,我问他可不可以转让给我?他回复我:“三件器物只能选让两件,必须要留一件。否则,对不住祖上呢!”后来,通过反复的讨价还价之后,我确定买下他三件中的两个“钦州官----窑”。于是,我们清代钦州父母官的家乡——浙江省丽水地区的松阳县我也去过。
据说,前些年在松阳象溪村那里,曾保存有曾经钦县父母官高--- 焕然的旧居。而且10前,听说旧居内也曾摆放与陈列有10多件清代由钦州生产的“钦州官---窑”坭兴陶器物(民间传说,高----焕然离开钦州回松阳除了书籍就是钦州坭兴陶)。这些信息,足可以想象与体会到高---焕然先生他对钦州坭兴陶的挚爱程度。
话说回来,在杭州“半椽书屋”品茶时,书屋的主人张先生还特意告诉我:那一个象溪高---焕然的宗-- 鉴已经从天津回到了杭州。但他又解释说:因为新主人暂时不愿意公开,这样还得帮他守口如瓶。另外,张先生说也许因为高---焕然是松阳县十大名人。所以新主人也爱不释手。
呵呵!钦州与浙江;钦州与丽水;钦州与松阳、钦州与杭州。也许有无数理不清的故事。不是吗?其中,这西泠拍卖就时常有钦州坭兴陶为常客。
奇怪吗?也许一点也不奇怪。但要说它不奇怪,谁也解释不了。钦州父母官,在他就职期间,将钦州坭兴陶艺打造成四大名陶中唯一能在清朝期间钤“(官)---窑”(钦州官---窑)印款的陶种,这点功劳实属闪亮!高县长及其家族在象溪老家里耕读传承,世代相沿,这始终一直体现他传承着的朴素而伟大的爱国爱乡精神,也流露与溢发出当年在钦州也为钦州坭兴行业立过的汗马功劳。
都说现在的都市人这周末、假日,或下班的业余时间里,不少人除了约朋友出去山村、烧烤城、海滩浴场去玩耍与去浪之外。据说,也开始有人能静下心来,来翻翻书、读读报什么的了。有时候,人们也给自己挤点时间,来一个人自我拥有我的时间、我的爱好。从而找个安静的地方,看本书报、喝茶水,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这的的确确是好事情!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几天《钦州日报》副刊编辑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告诉我:有一篇写钦州坭兴的文章很好,但开头那一部分理论描述太多了。我们版面非常有限,目前投稿的人还真不少。于是乎,我也在想,报刊时代现在处于低潮时代,可不可以也开设一家“半椽报屋”?这样一来,文学副刊每星期由两期增至三期,其中一期交中小学生话事。这样一来也许写报、学报、订报的人自然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