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非常珍贵的老资料——《广东画报》

标签:
文化杂谈旅游情感收藏 |
时空,仿佛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似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近日钦州政协围绕自治区《文史春秋》这份期刊,而展开了一次比较认真的“钦州坭兴陶历史文化座谈会”。这其中吧!就有一个小的环节,它是需要围绕“钦州陶、宜兴陶、泥兴陶、坭兴陶、坭兴、泥兴”方面内容作争鸣的故事收集。
看到《专刊》内容收集中的这一栏目内容,这自然也让我想起还在2005年的时候,当时我第一次寻觅到的一份《广东画报》。
尽管岁月也已久远,但当时的情形我还是清晰地记住。那是我在广州旅行的时候,我在西关一家古玩店里,看见这家古玩物的柜台里竟然也摆放一本老旧的杂志。由于杂志是翻开着的状态,因此,一篇由陈田摄影与报道《钦州坭兴》的字样,自然地映入了我的眼帘。
这家店铺的主人,看上去当时是一位60多岁的老前辈。当他见发现我把视线定格并那么认真察看他的杂志时。他便站了起来,并指着眼前摊开的杂志明确地告诉我:因为小店除古玩之外,还兼营一些老广州以及老粤西历史文化用品。所以,这份杂志是作为一个老广东史料的见证物,是不打算出售的。
听他这一说,自然的,我也就联想到这一个问题,可能这份杂志肯定是不好找的一份资料。当时我也在想,既然在广州都不容易找到,那回钦州更不容易了。
于是乎,我问了一下店家:可不可以借我在此翻阅一下?店家用眼睛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然后点了点头说:可以!于是他从柜台门前开了锁,伸手将杂志拿了出来,又递给了我。然后,转身再坐回去了。
接过这本杂志,我仿佛捧起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似的。我细细一看,这是一份1960年第10期《广东画报》。其中,在这期杂志里,就专门刊登有撰写《钦州坭兴》的图文报道。其作者的名字叫陈田,整篇专题报道的内容是由他一个人负责完成的。从图片与文字介绍看,那样的规格,那样的格局,真可谓是一个图文并茂进行介绍了当时属于粤西文化和岭南文化元素的钦州坭兴陶艺及钦州坭兴陶生产情况传递给了外面的世界,这本身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一期《广东画报》有如下的三四个小段落的介绍,首先是:钦州坭兴陶器是广东省钦县著名的民间艺术珍品(1960年钦州地区属广东管辖),它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一向远销国内外,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和陶瓷器赛会中获得优胜。
然而在第二段里的文字是这样的描述:坭兴陶器品种很多,有花樽、花瓶、茶杯、茶壶、咖啡杯、碟等七十多种。历年来,画家们积极参加创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所雕刻的山水、人物、花木、雀鸟等极为生动精致,光彩照人,古朴幽雅。在颜色上一般是猪肝色的,但由于“窑变”, 呈现天蓝、天斑、朱砂等奇异色彩,有如绿海翻白浪,斜阳照远天。
接着作者在第三段又是这样的强调:这种陶器在使用上有许多优点,花瓶盛水不易发臭,插上桃花能结果实;茶壶久用即茶积,少放茶叶味道也浓。装食用品不易变馊。
最后一段,作者作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介绍:这种优美而有实用特点的产品,抗战后因惨遭破坏,中断生产多年,现在己经得到大力恢复和发展。
以上正是这一期《广东画报》中的文字与图片介绍。用现在的视觉讲,也许那内容并不是很多,也并未很详尽。
然而,在那一个艰苦岁月里,单单一个“钦州坭兴陶”就有这一个版面结构,那已经是很阔气、很奢华的事情了。
正当我看得入神、看得太够专注的时候。店家也许被我的认真所感动了。他站起身来,虽显得有点“依依不舍”似的神情,但后来也同意将杂志转让给我。还记得,当我付钱给他时,他对我说:今后,可以多一点来店里转转,说不定,那一天还会有什么新发现的,因为他一直关注古老与厚重的粤西文化。
由于钦州在地域上的划分,以及后来这归属更改后的变故,加上随着时空的进展与变化。现在仿佛总有点让我们对过去有些出现“事过境迁”的感觉似的。
不是吗?就拿“钦州坭兴”这个名字,即便是现在,依然存有不少人就仍觉得一种这样与那样的陌生。当然,这些也包含有许许多多的无奈。如在规范工作上,我们可能就缺少了一些强有力的宣传与鼓动工作。再说,这份60多年前的高级期刊,试想当时的岁月里,也并非人人都能阅读到的资料。
因此,尽管“钦州坭兴”这么清晰地印刷在这一份杂志里,很多时候,它顶多也只能是一个印记与尘封着的故事呢!
现在不少的年轻人,他们早已忘记了当时的钦州地区曾经还属于广东的一个分子。因此,自然也还未知悉在广州的深处,或在广东那一方水土之上,依然保留与尘封着不少钦州历史上的某一股激情、某一注血脉、某一缕情感世界的记载与存储······
呵呵!那个前辈的确没有骗我,在后来与他的交往的日子里,每一次到他的店里时,我也都会有一些新发现、新的收获。
当然,这样的收获,可能仅停留在广府文化、广府情怀和钦州老信息上的某一缕情感世界上面的东西呢。
2022年7月25日于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