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坭兴陶”名称之历史探索

标签:
文化杂谈 |
“钦州坭兴陶”名称之历史探索
作者:天上月明
钦州坭兴陶,简称坭兴陶,它主要以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绞白、紫红陶土为主要原料。选好泥料后将东泥封闭阴凉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晒、雨淋、风干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一种良好状态的风化过程,再经过碎土、粉碎后,按东6:西4的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即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以之配比,使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
有资料称: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曾作过考证。广西近百年来,钦州坭兴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并且坭兴陶的运行轨迹清晰、工艺成效显著。因此,钦州坭兴陶与广西壮锦被认定为我区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瑰宝。再有钦州坭兴陶既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又是中国部级名优产品,于2008年6月7日,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至今为止,尽管我们钦州市委、钦州市人民政府已无数次在正规场合、公务行文、新闻媒体、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等环节上,早已正正式式使用了“钦州坭兴陶”这个专用的、规范性的名字。一些外地人,以及不少钦州的本地人怎么也弄不清楚、搞不明,甚至也不理直气壮地面对与对受它名字的存在与确立。因此,于是乎就有了如:钦州紫砂、钦州窑、钦州陶器、钦州宜兴、钦州紫泥、钦州朱泥、钦州缸瓦等等繁多的名字,来代替了一个早已专用的和极为规范过的名字——钦州坭兴陶!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那样的“无政府状况”呢?以及为什么会依然存有令人“眼花缭乱”名字的出现?
前些天,广西政协报社社长、总编辑农超率调研组一行7人专程来到我们钦州,在钦期间,他们专门召开一次“开展编辑《文史春秋》——钦州坭兴陶专刊调研活动”的座谈会。座谈会上广西政协报社社长、总编辑农超同志首先作了“编辑《文史春秋》——钦州坭兴陶专刊的重大意义及利好机会”的专题阐述,然后由《文史春秋》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黄坚同志,根据期刊内部版块再作了一些文稿收集方面的工作布置。然而,在会上,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黄坚同志就她接触到的资料情况看,比较专业也有针对性地就当前我们钦州坭兴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与询问。
对于当前钦州坭兴陶一些杂乱的状况,这可能还真的印证了钦州一句俗话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长期来学术界里,就有不少专家与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钦州坭兴陶是一个地方名称,而“钦州紫砂”呢,它才是一个真正的“学名”。这点专家学者在比较正规的书籍出现了,自然跟着叫的人也就多了;另外,一些文化人士也有这样的观点:即将称“钦州坭兴陶”这个名字本身就不够雅致,也不够时尚,因此,也有人跟着走;更有人称:清代民国年间根本就没有“钦州坭兴”这一叫法,叫“钦州坭兴”是后人写给前人的观点等等。
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去看,其实真他们所说的都不实。但换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些问题,也反映了我们对“钦州坭兴”的名称还真的不够熟悉,管理上也不够规范,甚至是不够到位的原因造成的。抑或讲,这其中也反映与说明了我们在管理与引导方面的工作至少还是滞后的,还未真正的引起我们大家关注与重视。当然,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也属于钦州人对自己钦州本土的坭兴陶历史文化尚缺少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与探索。
对于大方向的引导与运作,我认为这不仅要坚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同时,又兼备有耐心细致的帮助与引导工作作辅助。相信只要导向好,方向明,那么,那一些偏流,自然而然会受主流的影响而渐渐改变的。
所以,眼下钦州急需要做好的,就是要规范与确立好“钦州坭兴陶”之主流文化,让主流文化话事与记实。再说,如那些“钦州坭兴陶”叫法不够雅致的说法。我想讲,这应该列入是一种不了解我们钦州历史文化范畴之内的言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其理由一,钦州坭兴陶名字的确立与敲定,它不是停留在民间通俗习惯之内的东西,而是清朝末期由钦州知府李象辰于1903年在钦州设立的“钦州坭兴习艺所”而将“钦州坭兴”一名确定下来,从而使钦州坭兴陶与宜兴紫砂有明显的区分(“钦州坭兴习艺所”见民国台湾版《钦县志续增本》),而钦州坭兴习艺所期间之作品就有“钦州官窑”的款项;理由二,在民国年间,一份《调查钦县宜兴紫泥陶业报告》“藉于钦县城东(实为城南)之宜兴街(土名坭兴街)”出处于《广东建设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工商专号),广东省建设厅刊印,中华民国廿二年(1933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版;理由三,五十年代中期,即1956年钦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广东省钦县坭兴工艺厂”的厂名时,“钦州坭兴陶”产品之品牌的确立也同期进行,这足可以见证“钦州坭兴陶”是大名,而非小名、土名;

理由之四,1957年1月12日《人民日报》,以及1956年至1964年间《南方日报》中的“钦州坭兴陶”名称的叫法与撰述就多次书面形式出现在报纸版面之上,足可以见证“钦州坭兴陶”的名字是大名而非土名;
理由之五,1959年在北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介绍册中,“广东钦县坭兴陶器”中的“坭兴陶”名字堂堂正正出现;
理由之六1972年在北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主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介绍册中“广西钦县的坭兴陶器······都负有盛名”出现在《介绍册》上;另外,1960年第10期《广东画报》中“钦州坭兴陶”称呼有出现;再有1980年9月10日至9月14日由国家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与广西钦州地区工艺美术公司联合在北京北海团城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广西钦州坭兴陶展览会”,这“钦州坭兴陶”也正规出现在当时较为正规的印刷品上,这足可见证它不应该算作是土名等。
所有这些,不是因为“钦州坭兴陶”名字本身的“土”,而是因对待我们自己优秀的名陶——钦州坭兴陶历史文化的太度、角度与理解仍存有一定偏差的问题。
当然,由于历史、地域变迁、归属管理、文化流向、文化结构等诸多问题影响与阻滞,因此,“钦州坭兴”一词可能未能真正的温馨起来、闪亮起来!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还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的《钦州日报》与钦州市作家协会曾有过一次真情的牵手与联宜,即由当时的钦州市陶艺有限公司(杨国光的古安陶艺)赞助,《钦州日报》与市作家协会举办过一期热气腾腾的“钦州坭兴陶文化沙龙”,而该次沙龙主要就针对了当时钦州坭兴陶中的“坭”与“泥”字敲定。当时,还有不少人在报上发表了自己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呢。
记得,尽管那时我还未查找到那么多确切的资料与来源,但后来《钦州日报》还是使用我一篇题为《感悟坭兴》的文章作为活动的结尾文,也就是说,《钦州日报》当时基本认可我的观点,使得“钦州坭兴陶”中应使用“坭”字的观点,得到一次靠谱的定格。而《钦州日报》发起的那一次“规范用字”活动也起到了一次积极、进步的作用。
我们讲,任何一样美好的东西,它都需要有比较固定的名字规范,因为产品名字一旦定好了,用好了,有了规范的叫唤,那么就会有一定意义上的好处与益处。这种好处体现在:一是符合三才的配置,即俗称的天时、地利、人和,且用意在于把这三方面好的运势都揉和到名字中去,产生的名字能起到增运、增财的作用;二是符合数理,具体的说就是做到天格、地格、人格、总格、外格在数理上的大吉大利,若果使用“钦州坭兴”这名字,我想它除响亮以外,似乎还可以给人以一种坭窑产品的温馨感、兴奋感;三是符合字音、字形、字意,就是指在名字中取用的字,应有利于书写、辨认与区别,也不易让人产生侵权之不好的遐想;四是名字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流传与风格取舍等个性原因,“钦州坭兴陶”在一定程度上,正符合这方面的标准与条件。
当然,愿望归愿望,实际又归实际。因为,这行为规范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达到的,也不是一两次就能操作完成得了的。它需要我们去作不断的努力、努力、再努力,以及坚持一种种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才能达到的。
2022.7.19于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