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52】

(2009-03-09 11:17:00)
标签:

雕刻在

城砖上的记忆

老北京

那些事儿

文化

代写书信

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52】

 

舞文动墨情意长,之乎者也问安详。
笔耕不辍留念想,见字如面梦故乡。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诠释着不同的涵义。回过头看看,有些苦涩,也有些无奈。老北京“代写书信”的行当,正是其中一类。搁现在私人书信往来是受法律保护,纯隐私,属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在旧京写书信的,多是妇女和来京打工、贩运的贫苦之人。他们或是逢年过节写个平安信儿、家中红白喜事要知会亲朋;或是出门在外日久天长,心中挂念父母、妻儿。总之,皆为无文化之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目不识丁方才体现“无才便是德”。家庭妇女忙于家务,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外阜小贩及务工的“穷棒子”,整天为日子奔命,认字的也不多。于是.代写书信这一行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代写书信的先生,文化水平并不高,大都是生活窘迫以笔为生的老者:身着一袭褪色青杉,头顶毡帽,用发黄的粗草纸贴在帽前遮光避尘。正襟危坐之下,彰显其满腹经纶、文深似海。
    他们多把摊点设在繁华闹市:一张小桌子,放着文房四宝,讲究些的还可在四周圈个小围子。桌前放长条凳候客,桌子上用铜镇尺压着一摞红格八行笺。《尺牍大全》、《公文大全》,端正地放在一旁,这只能算是个样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尤其是在其侧,立着个大信封,上书“代写书信”,远远看去,就如同幌子,将其职业特性讲得明明白白。
    来者落座,客套问完安后,多半先奉上来信请先生过目。写书信得管念,光念出字来还不成,还得要用白话译出来,那边也是请人代笔,半文半白。听完“译文”写回信也就有了说辞,您尽可口若悬河,把要写的事情说出来。先生不动声色,任你把头痛脑热、娶妻生子、家常里短、七大姑八大姨,整个絮叨个够。您那儿正说的热火朝天,先生的书信已然一蹴而就。拿在手中不过只言片语,净是文诌诌的套话,但述的事儿简洁明了绝不走样儿。最后落名款,添上日子,一封信就算齐了。
    我们胡同的“代笔先生”,是姥爷。除了念过几天私塾,与墨笔字写得好也有关联。逢年过节,街坊四邻门上大红的对子,婚丧嫁娶窗上的字,多出自姥爷的手。与当街代写书信不同之处是免收“润笔费”。那时家来客,迎来送往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北京人讲礼爱面儿,顺其自然地体现在了我略显张扬的小脸儿上。点头哈腰、高接远迎,多半袖筒里又给塞满了零嘴儿,能不乐吗。
    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有一定的程式,姥爷代写书信时多不拘泥,除了必要的保留,许多套话代之于更有感情色彩的遒劲端正的墨笔字。“见字如面”取代了“膝下敬禀者”,成为了用得最多的四个字,写得极用力,一笔一画都像是嵌进去的,深深地刻在粗糙的纸里。我认字似乎也是从这四个字开始的,恍恍惚惚地记的姥爷握着我的手在草纸上涂抹,一撇一捺横平竖直。即便是在读,也仿若对方就坐在你的对面。信笺上跳跃的飘着墨香的方块字,能够让你揣想字文背后那张熟悉或陌生的脸。
    时代变了,“代写书信”成了遥远的风物,代笔先生也见不到了。电脑时代里,快捷的通讯方式取代了古老的鸿来雁往。毛笔:作为早年间喜怒哀乐的“传媒”工具,已束之高阁,抑或成了笔筒中的摆设。除非是“文人骚客”,还得勤于写字作画。坐在电脑前,轻松地敲出一行行整齐的宋体字,面无表情地在屏幕上依次排开。依旧是“见字如面”,可我再也琢磨不透,网络那边的朋友,如何从这些千篇一律生硬的字体里,揣想我的容颜。“笔画传神”,即使在电脑前手舞足蹈,还是难以体味千里之遥的“文字旅行”所带来的欣喜。
    语言跟字是两回事儿,码字跟写字更是两回事。写书信,任笔下生花、情思徜徉,那可是另外一种赏心悦目的情趣。我琢磨着,过年过节,除了打个电话报个信儿,给所有的亲朋好友各写一封信。除了报平安,也不能叫毛笔字生疏喽!兴许几个字就得,心意到了,那怕错字也不寒碜。亲笔写,放旁人那,稀罕。远方的亲属亲友,读信如睹面,那心情:爽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