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受挫能力
(2011-10-24 09:13: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想 |
加强挫折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想不遭受挫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育中,增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熟。那么,如何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呢?结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正确认识、积极对待挫折。
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都会遇不同的挫折,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生中经受一些适当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志,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遭受挫折时,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分析它,解决,摆脱它。不断积累挫折经验,正确归因挫折,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被挫折击倒。
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人的行为,只有以坚定的信念作支撑,才能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因此,在遇到挫折时,要有信心,有意志,坚定信念,承受挫折,接受考验,迎接胜利。学校要注重德育渗透,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伟人奋斗的影片,让抗日战士来校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看到他们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的信念,以及对待困难和面对敌人的坚韧不屈的性格,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三、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受挫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是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教师。以书信或面谈的形式对存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等,以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提高其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通过心理咨询,不仅可为遭受挫折的学生提供心理宣泄的场所,而且能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挫折和掌握应付挫折的策略
四、创设挫折情境,积累受挫经验。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遭受挫折的经验对挫折的承受力有很大影响。现在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对待挫折的经验,一旦遭受挫折和打击,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惊慌失措,承受力很低。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这就要求我们应有目的地、精心地创设挫折情境,让他们体验各种挫折。比如体育竞赛、越野赛、夏令营,也可组织学生适当参加工人、农民的生产劳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难,锻炼意志。通过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挫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挫折经验,非常有利于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解挫折的能力。
五、教授抗挫方法,培养解决能力。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习方面、人际方面、适应方面的心理辅导。可指导学生自学心理指导读物,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重点传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辨证地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等。训练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和解决挫折的能力。
六、树立学习榜样,进行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一些伟人、名人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典型事例,向学生讲述,从学习、人际、情感、理想各个方面,给他们树立出优秀的榜样。例如忍辱不屈、发愤著史的司马迁;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张海迪;虽处境维艰但倔然自强的达尔文等。这样,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就会向榜样看齐,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七、因材施教,方式适宜。
不同年龄、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性别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相同年龄阶段、相同生长环境、相同性别的孩子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要选择相适宜的挫折教育方式。比如,有的家长将身体本来不能接受寒冷刺激的孩子“冬日冷水澡”训练,不但让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挫折教育,反而会使孩子生病甚至落下后遗症。再有,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实施挫折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孩子喜欢攀岩,让他在攀登难度较大山岩的过程中去感受挫折教育,会很好地起到战胜困难、磨炼意志的效果。
八、加强体育锻炼,夯实承受挫基础。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对遭受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要高。因此,应该加强体育锻炼,除了要求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和“三操”外,进入冬季后,在早晨和课间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活动和比赛,在班与班之间可以进行拔河赛、羽毛球赛、篮球赛、踢毽和跳绳赛等。实践证明,通过这些训练,能够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为提高挫折承受力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九、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取得家长的共识。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另外,还应通过广播、报刊、影视等宣传媒介,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造成良好的挫折教育氛围。还可以通过街道、社区开展挫折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要实施这一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地组织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帮助每一个学生充满积极进取的信心,乐观向上,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