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提高学生受挫能力
(2011-10-23 21:29: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想 |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 ,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受挫能力。要构筑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受挫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学校方面:
1、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关键。
心理教育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心理教育要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等。自觉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学会克制感情,提高自控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掌握心理教育的艺术和方法。要对学生高度负责,不以自己的情感因素横加干涉教育行为;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每位教师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2、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学校可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自卑、过敏、恐怖、冲动等心理。例如:开展“如何解脱困境?”、“如何从心理上战胜自卑、焦虑?”等系列专题辅导。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电视、活动课、班团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以通过文体活动、郊游、社会实践等形式,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还可以请专家到校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矫治。
3、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墙壁文化”,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4、办好家长学校,使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校和社区要定期组织和办好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使他们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教给他们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以及注意其良好的道德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方面:
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努力地发展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了不起,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觉羞惭,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2、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
要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与命运搏斗,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与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和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思想和情绪上的矛盾长期郁闷在心中,会影响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尽情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并能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三、家长方面:培养孩子自信,提高身心健康
四、教育行政部门
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监测,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其健康成长创造有利和宽松的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制定一整套具有实效性的制度措施,要求各学校必须设立相关的机构,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和咨询活动。
总之,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构建不是学生自身努力就可以的,它需要的是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因此,强烈呼吁: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受挫能力,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