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切天赋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讲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二、专心听课的习惯
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因此,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三、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四、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五、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想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六、使用工具书和阅读自学的习惯
我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必备三种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词典》。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自己能查词典解决。长期坚持,就能养成使用词典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条件具备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七、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八、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九、上好自习课的习惯。
自习课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没有目的随意性学习,就如大海中没有航标的孤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自习课是一个很好自我省察的空间,包括各学科及态度、方法等,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自习课上的查漏补缺应是主旋律,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各学科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夯实基础,大力抓好自己的薄弱学科,并巩固提高自己优势学科,主动寻找突破点,老师不留作业并不意味不做题,而是要主动针对每一学科学情,抓弱点、重点、反复练,并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消化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做到“温故而知新”。
总之,教师要善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要学、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着力于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善学、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的徜徉在知识的天地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