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2021-05-27 15:05:33)

深山…教堂…少数民族…至今存在的礼拜,因为这些不可思议的组合,我记下了那个名字"老姆登"教堂。

5月10日,经过“老虎跳”自然景区,从怒江边上一条岔路口,我们踏上了到“老姆登”的盘旋山路,蜿蜒的山路勉强能跑汽车,转过一个又一个弯儿,看到怒江已经在离我们脚下很远的地方,和对面苍翠的群山齐肩高的时候,我们站在了高高的“老姆登”村的士地上。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原以为“老姆登”是教堂的名字,到此时才知道,“老姆登”是村落的名字,教堂因建在“老姆登”而得名。

“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在汉语里的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随着怒红美丽公路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因幕名,因探索,因从众而来这里,先人们真有此预见,这是一个“人喜欢来的地方”?

走过“老姆登”村,找不到大块平地,有300多户人家的房屋都建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错落有致,站在教堂边的空地看上去,是一幅画。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这里, 是去原州府知子罗的必经之地,是碧罗雪山半山腰以怒族为主仅有一千人的少数民族村落, 这里却有有怒江流域最大的教堂。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红白相间的教堂,矗立于高山之上,没有印象中标志性的哥特式尖塔和富丽堂皇,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金灿灿的“神爱世人”的字体夺人眼球,朱红色的“基督教堂”横匾和红漆木窗相印,更显出山地人信仰的纯粹和虔诚。

站在这个100年前就在深山大峡谷落户的教堂前,心绪久久难以平静,“老姆登”村这样的地方,就今天来说也是属于偏僻艰难不发达之地,外国传教士在100年前的当时,背井离乡,大多孤身一人,翻山越岭来到这里,他们要适应想象得岀当时怎样艰苦的交通和生活环境,要克服多少不为知人的艰辛与孤寂,为了取信与人,要学习当地语言,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要把福音用当地语言来传给百姓,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一辈子就在这里传教,直到去世然后埋在这里。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要有怎样坚定的信仰,才能铸就这样"悲壮"的奉献精神呢?在我生命里,也许永远都找不到可以通往他们那种境界的路径,想起当初我们要“回家”那些卑微的种种绝意,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崇高和坚定,正因为我做不到吧,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才越发显得高大、完美。让人起敬。

据说,至今村里的村民们几乎都信仰基督教,到了做礼拜的时间,就会来到教堂,用傈僳语唱诵赞美诗,也许这种方式是对他们献身精神最好的回报和纪念,只可惜我们来时不是礼拜日,没能进入教堂去感受一下村民们做礼拜的氛围。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老姆登”村的小广场上,这座雕塑原型,是老姆登土生士长带领落后的“老姆登”村逐步致富的网红人物,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郁伍林和他的妻子鲁冰花,他们的故事也有得一说。

离开“老姆登”村之后,我们前往被称为记忆之城的“知子罗”,这座曾经是怒江州府所在地以及原碧江的县城,这个曾经经济文化设施齐全热闹的山巅之城,被废弃的原委有各种说道,站在这个如今都难以到达的山颠,我更相信上个世纪50年代,某个地质学家的预言:知子罗所在的山体,将会在短期内出现滑。因此“知子罗”这个县城就搬到了现在的“六库”。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时过境迁,知子罗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如今,已成为一座废城的“知子罗,一切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模样,过往的学校、操场,洲府大院、等建筑像是泛黄的老相片,昔日的繁华镌刻在斑驳的墙壁上,冷清而颓废。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探秘怒江后记(老姆登)

令人感叹的是,现在还有不少山民在“知子罗”周边居住劳作,他们无视预言,依然坚守于此,中国人所说的“故土难离”大抵如此吧,但愿他们世代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