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二)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义
佛子行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佛曾在四十九年里为不同根器的信众三转法轮,即初转四谛法轮、二转无相法轮、三转善辨法轮。初转四谛法轮里讲的是小乘佛法,主要教导如何修学小乘佛法的见、
修、行、果。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属大乘佛法。凡夫要直接领会佛经中传达的真实意义难度很大,必须依靠大成就者们所写的论典,才能正确领会佛经里所阐述的般若智慧。可见,“学佛”是个极其甚深广大的课题,光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传承至今的佛典大海,就让我们望洋兴叹。就算是为了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增添茶余饭后的谈资,尝试了解一下个中道理,而面对如此庞大纷繁的教典、复杂的派别差异,也深感无从下手。
鉴于此,在佛教历史上,特别是古印度的大成就者们,尤其是当时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众多班智达,出于对众生难以领会佛陀真实意的慈悲,把佛陀三转法轮的教义总结撰著了诸多论典,通过这些珍贵的论著,向众生详细地阐释如来密意。
正如同我们打算到欧洲自驾游,首先获得一本可靠的旅行攻略是必要的,当中会供一切所需相关资讯以及全面的策略与建议,使旅行者获得帮助和指南。同样的,有兴趣了解佛教及其修行道的人,首先最重要的是需要鸟瞰整个佛教框架的全貌,了解修行的原理、方法、阶梯和目标,对整个修学体系成竹在胸,就不至于盲修瞎练,避免因无知而误入歧途。因此,
我们应选择一部能概括佛教思想的论著作为指导。在此必须及著名的论典——《入菩萨行》,是由古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的寂天菩萨所著。这样一部大而全的宝典,简单实用地总结了佛陀第二、第三转法轮的精华,其丰富的内容能有效地解决我们生活与修行中的实际问题,闻思时既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又不需要具备很多的知识,领会也不是特别困难。与广大深奥的中观、般若等论典相比,《入菩萨行》更通俗易懂,无论是解决问题的原理,还是高修持的方法,都可以从《入菩萨行》中找到答案。正因如此,在我的根本上师堪钦如意宝·曲吉扎巴仁波切创办的三所佛学院(塔公显密讲修院、嘉绒闻思讲修院和理塘明珠佛学院),所有来学习的僧人都必须背诵《入菩萨行》和五部大论的颂词。
像《入菩萨行》这样将修行道路完美总结的论著有很多,但并不见得每一部都适合现代人。考虑到现代人忙碌、追求速成的特点,我们选择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佛子行》作为向大家介绍正觉之道的平台。这部由西佛教大师无著菩萨(1295——1369
年,也称为无著贤论师或土美仁波切)所著的《佛子行》,其内容以三十七颂涵括了三士道的修行方法,
尤其是上士道,即修学大乘佛法超越轮回和涅槃的法门。由于《佛子行》与《入菩萨行》所
阐述的教理异曲同工,笔者甚至认为《佛子行》是《入菩萨行》的浓缩精要版。《佛子行》在简短的篇幅里全面总结了十品《入菩萨行》所阐述的内容,信息量很大。对于还要兼顾世间俗务的在家居士,显然不能要求背诵五部大论,但是希望诸位都能将《佛子行》的颂词背下来。一方面,每天念诵颂词能获得加持;另一方面,在听闻或阅读时容易领会每个颂词所传递的义理,使之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的理念。仅仅从字面上了解三十七颂并不难,难的是依教奉行,运用于身口意,从而转变自己。这对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事和修行都有莫大的帮助,遇到世间任何困难,都可以运用《佛子行》的理念去解决。
《佛子行》的重要性,在过去数百年间被传佛教各派学者一致推崇就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就笔者的根本上师而言,他对这部论著特别重视,不仅在佛学院里多次传讲,而且每到一个地方传法时,只要时间允许就会给人们传讲整部《佛子行》,他认为这是大乘修行人不可或缺的修学内容。无论是刚进入佛学院的年轻学僧,还是已经几十年的老修行;不管人们对佛法理论的了解是深是浅,上师都要求大家必须反复闻思。他以过来人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到,《佛子行》在教理、修持等各方面会给予我们很实际的帮助。
总而言之,《佛子行》如同妙药一般,在短短三十七个颂词里总结了大乘佛法的教义,是修持菩萨道的殊胜窍诀、志向成佛者的必修课。它完全囊括了修持大乘佛法的佛子应有的见解、修持的道路和行为,以及能够得到的果位。因此,任何真心向法的人都应该潜心研习。
它词句简单,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它含义深广,具有多年修持经验的人也
能从中受益。《佛子行》所呈现的是智者的世界观及其处事风范;同时,又是大乘行者规范自己言行举止的标准,若能如实践行,定会把世俗生活与佛法修行完美地融合为一,如此才堪称名副其实的佛子。
在藏区,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众,人们普遍都比较重视学习《佛子行》,尤其是出家人,无论哪个教派都必须学。现在全世界对藏传佛教都越来越重视,修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相对而言《佛子行》还不够普及,只有少数人有机会真正地闻思。而对于刚皈依或者皈依多年的居士来说,怎样正确地修行?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佛子?真正了解的人其实并不多。为了让大家避免错谬,少走弯路,本书希望通过对《佛子行》的阐释,能帮助大家解决开篇所讲的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各位正确地修行,满足大家渴求正法的愿望。
为了能便于大家抓住核心要点,我们特别选用了木雅·根让索南(堪钦如意宝·曲吉扎巴仁波切的前世)为《佛子行》所作的目录,他以深广的佛学造诣和大成就者独特的智慧眼光,提纲挈领地总结出无著菩萨的精要,使得这个目录成为众多《佛子行》目录中首屈一指者,为我们的讲授提供了方向,更能帮助读者对佛法要义心领神会,同时也成为了展开本书的指引。若非如此,慧根浅薄的凡夫俗子在研习本论时,难免会雾里看花,终因不得要领而难窥堂奥。希望诸后学者通过研习《佛子行》,对佛法的见地与修道获得明晰的认知,能了解到:佛法超越信仰和宗教,是非常务实的人生指南,而非脱离生活的神秘主义。运用这一系列教法,既能解决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又能寻获生命终极意义的答案。
“佛子行” 的含义
在开始阐释《佛子行》的颂词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佛、子、行三个字各具的含义。
什么是“佛” ?
佛是佛陀的简称,指断证功德圆满的觉者,佛所依身分为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佛陀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阿赖耶识里含藏的所有业力种子都彻底断除了,圆满证悟了心的本性。佛陀所证悟的就是万事万物的实相,万法都是由心所造,心的本性就是佛性,只要是具有心识的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因此都有成佛的潜能。由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了解事物真相而导致的我执和法执,遮蔽了本有佛性的显现,所以,我们一直处于迷惑颠倒的状态。
虽然在佛经及论典中都讲道佛性,但我们根本不可能用语言文字去准确描述它的真实状态,甚至也无法用心去思维它,因为佛性已超越了人类的语言、文字、思维所能描述的范围,超越了我与他这样的二元分别意识。只有通过闻思、修持忏罪与积资,依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才能了解到心的本性,再通过禅修逐步体证慈悲与空性无别的智慧,也就是心的本性——法身佛,即大乘菩提五道当中最后的无学道,这个果位是断证功德圆满的究竟佛陀。得到了这样的成就之后,就会自发地显现出报身佛与化身佛去救度一切众生。
佛在初地至十地菩萨面前显现的就是报身,如五方佛、金刚总持、金刚萨埵等。而对于五道中的资粮道和加行道阶段的修行者,以及还没有皈依佛门但与佛有缘的众生,在其感知中显现出来的就是化身,例如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关于法、报、化三身佛所依的身体、能依的智慧、所行的事业,和佛陀的功德在弥勒五论的《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中都有详尽的阐述,想深入了解者可以去学习。
以上所讲,是有关三身佛的初步认识。如果没有这样的慨念,对下面要阐述的“佛子”及其修行就会认识不清。
什么是“子” ?
从字面上去理解,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佛的弟子就称为佛子。因佛陀忆念众生,犹如父母忆念子女;并且众生本具成佛之佛性,故亦称众生为佛子。如同父母教育孩子,孩子所有的行为、待人接物等都是由父母来引导的。同理,我们内心虔诚地信受佛陀的言教,如法地追随佛陀闻思修持,就像佛陀的子女一样。
严格来说,佛子是大乘佛教对菩萨的尊称。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里讲,真实的佛子是指了悟空性、初地到十地的菩萨圣者,这些大成就者断除了我执和部分法执,证悟了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这个阶段,五道中称为见道和修道,即已经见到了心的本来面目。在还没有证悟空性之前,凡夫的心是飘忽不定的,随时都有可能变化,而了悟空性之后,一直到成佛都不会退转。
广义上,佛子还指信顺教法,发大乘心,以成佛为终极目标的修行者。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讲,只要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则进入了五道中的资粮道,从此就成为度化众生的人,因此,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应该向你顶礼。所以,也可以称为佛子。若按照这个角度去理解,几乎所有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友们都是佛子,因为我们基本上都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因此都是追随佛陀的弟子。
什么是“行” ?
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佛子,用大乘佛法的理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称为“行”,即佛子的修行。我们既然是佛子,就不会舍弃任何众生,于是我们的修行就围绕着如何克服自己的劣根习气、如何帮助他人获得快乐的为人处事之道而展开,这一切都要用大乘佛法的言教来规范,以此标准去学习和实践。无论选择在家或出家哪种方式,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会以佛法的智慧去面对和处理,方为佛子的修行。
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条件等各不相同,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要想处理得当,方法尤为重要,这也是学佛的目的之一。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如何“行”确实是一项课题,从实际情况来讲不太可能完全放下俗务全身心投入修行,但不能因为放不下就放弃学佛,最重要的是学会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的正确方法,避免自己变得不僧不俗、不伦不类。
笔者认识一位居士,起初他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开始学佛之后,学佛的热情被点燃,可惜的是,由于闻思得不到正确引导,狂热情绪甚至淹没了理性,致使他对世间的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周围人也逐渐将他疏离、甚至边缘化。几年以后,百无聊赖的他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若是能完全放下,将今生投入专职的闻思修固然最好;但是因为有家庭,还有各种各样的事务未了,他自己既放不下,又不愿意去工作、不愿意面对世间的问题,最后形成了不伦不类的状态,工作生活都一塌糊涂。显然,这就是理解和方法上出了严重偏差,如果学佛越学越死板,变得连自己都不愿意面对自己,终日消极逃避,这实际上表明见地和方法已经出了问题。举这个事例之意并非出于藐视,而是因为每个初学者或多或少都潜藏有这种可能,我们应引以为戒,提醒自己勿重蹈覆辙。无论修行什么法门,首先要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通过诚实地对自己的内心审视和观察,做出审慎、理性的判断,再来决定自己适合的修持方式。虽然在家与出家修持的目标一致,但在方法上侧重点是不同的。佛陀也不希望有人越学越糟糕,越学越糊涂。
事实上,佛陀正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去接引四众弟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从内心去改善自己,进而由内而外地让自己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好,这是佛陀的愿望,也是高僧大德们对众生的期望。学佛,绝不意味着消极逃避,而是应当积极面对,更不应以学佛的名义逃避责任,恰恰相反,要更加勇于担当。佛子唯一的目的,是要让自己和所有众生获得幸福和快乐,最终了脱生死,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为此,佛子应学会的修持方式是六波罗蜜,而六波罗蜜再浓缩就是方便与智慧,佛陀所证悟的就是方便与智慧无别的境界,他所教导的也是这两方面的内容。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佛子自然也要学习善巧方便,同时令自己拥有无上的智慧。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总要做出许许多多的抉择,这些抉择直接影响着我们和周围人的生活品质。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面临抉择时的力不从心与迷茫已成为常态,这种情况无论长幼之别或贫富之差,已是普遍的共同问题,归根到底其实就是缺乏智慧。那么,当如何“行”?智慧行!《佛子行》正是这么一个提供智慧的无尽宝藏,只要有愿望,相信人人都能从中撷取适用于自己的珍宝。以此为导向而修学佛法的人都会充满智慧,处事风格也会因智慧而富有弹性,决不刻板教条;无论什么问题摆在面前,都能以善巧和方便予以对治解决。这正是佛法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要从《佛子行》这个智慧宝库里获取的正能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