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果钦哲仁波切大圆满教示集(二)
6、不生,不灭
——第二世顶果钦哲仁波切对心性的教导
缘起
十一世纪,伟大的印度瑜伽士帕当巴.桑杰三到西藏传法,在西藏的厅日村庄,他为村民讲述了“忠告百偈”。对于这些偈语,法国僧人和翻译家,马修.李查德启请他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解说这些深邃的偈子,于是1987年,在西钦寺,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作了注释。马修翻译了这些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注释。我们摘录这些偈子的51到59,它们都是为了详细说明无限的心性的。
A
在空性之中,旋转明觉之矛;
厅日人啊,“见地”就是:
究竟的解脱于“从任何事物中所获取的知见”。
顶果钦哲仁波切: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现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不变的定见,是没有生、住、灭的,它伴随着觉智,这觉智观察着思想的起伏,犹如一个安详的老人,看孩子玩耍。困惑的思想无法影响明觉,不过是挥舞刀剑去刺天空而已。
帕达儿朋女士问米拉日巴:
当我安禅于海洋,
我心舒适真徜徉,
当我安禅于波浪,
我心动乱真悲伤,
教我吧,如何安住于波浪?
伟大的瑜伽士回答:
波浪本是海起伏,
任彼自安于广阔!
顶果钦哲仁波切:思想乃是明觉的游戏,生于明觉,返回于明觉。认识明觉是思想的根源,就等于是认识了思想根本就不存在生、住、灭。尔时,思想再也无法侵扰我们的心灵。
一旦我们追逐心念,我们就好象狗咬木棍,每次我们丢木棍出去,狗就穷追。假如我们替之以觉悟之智而观察,心之根源,我们会看到每个念头生起和消融在本觉的空间之中,从而不引发后续的念头,就好象狮子,他不追逐棍子,而是面向投棍子的人,对着狮子,你只能投一次棍子。
征服心性的本基,我们必须回到和认识念头的根源,否则,一个念头变成两个,然后三个,等等等等,我们不懈的猛击过去的记忆、预测未来,然后丢失了明觉和当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修行人正在将供养在佛坛上的大米分发给鸽子吃,此刻他突然回忆起在他修行前的众多敌人,这时他产生了一个邪念:“如果我拥有像门前这么多鸽子数量的士兵,我会轻而易举的战胜我的敌人。”这个思想困扰了他以至于他无法自拔,于是就离开寺院招募了一队人马去攻打他的敌人,然后造下了无比的罪恶。而这一切,仅仅肇始乎一念之差!
假如你认识我们思想之敌而不是强化他们,那么每个思想的起伏则均为明晰,且助益于我们怔悟空性。
B
在无念的状态,也不曾因散乱而抛弃观察,
厅日人啊,“禅修”超越于无记以及散掉。
顶果钦哲仁波切:倘若我们的心安住于明觉,不思考过去、未来,不攀缘外物,不陷于心思,安住于本然的安逸,在此状态,不需要铁腕或力防来停止我们的思想,“菩提”是指——心灵单纯的本然。一旦认识这“纯然”,我们应不费力的心之当下来维护它,然后我们会了解内在的解脱——无需阻念或畏惧念头破坏我们的禅修。
C
安住于本然天成,“修持”解脱一切执取,
厅日人啊,“行为”上不排斥,也不拒绝。
顶果钦哲仁波切:任运这单纯的当下,倘若你获得喜悦、成功、富裕、赞赏,观彼为如梦似幻吧。不要执着它们;假如我们被疾病、谣言、压迫、囚禁、审问所攻击,警醒而无须气馁,点燃你的大悲,愿为一切有情承担并消解苦痛!既无所得意,也不作悲哀,无论外境如何,安住解脱于安详自在。
7、关于阿底瑜伽的教授
直指本面无碍当下无造作,自心不离原始法身始自知,
如水凝冰内执外着即轮回,直然放下超越意度即自性。
深广海水映现日月无损益,内外显现游舞其中自无碍,
明性不灭自然观察中安住,妄念云雾消融无执晴空里。
光明大圆满即智慧上师心,见溶解处直观显现即解脱,
无始佛陀稳坐希奇轮回里,不离觉性解系均无在汝心!
阿底瑜伽的核心教导我们:应该揭露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流动的自然。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佛,除此之外一切都意义不大。
阿底瑜伽认为凡夫心就好象一个在海边堆沙子的孩子,他不断的堆沙子,但不断的被大海冲垮。大海比喻无常,而我们的心总是不断的在抓取,一旦我们抓取的被摧毁,我们立即换下一个,但还是被摧毁,虽然我们会有短暂的娱乐,但是它们会被冲垮,最终我们会感到很累,很痛苦。
就好象水遇到一个坎,然后在那里发生旋涡,但是绝对不能将那个旋涡认为是整条溪流的本质,那个旋涡不过是一个纠结,不是所有的水。
同样,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流动,但是一遇到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它就开始抓取,然后发生旋涡,它认为自己是那个旋涡,忘记自己是整条小溪流。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纠结在那里,不肯出来,我们认为自己是轮回中的一员,是问题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不懂得在问题中放松我们的心,这样我们永远被我们是旋涡的假象给迷惑。
紧张的心就好象遇到冬天的水,它因为寒冷而结冰,同样,我们的心因为遇到某些问题而开始凝结,开始抓取,本来自然流动的心被冻结成一个点,是恐惧,是焦虑,是谋划,总之它离开了当下,它被冻结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也就是说,整个心的活力无法释放,但是,你可以释放它。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或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维很多,不必企图改造什么,而是简单的放松在问题,或是非问题上,我们只要放松,一切就会淡化,退却,然后我们的概念会模糊,我们会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承认和思考某些事情,在放松之中,一切思维和计划都自然的消失,但这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逻辑推理。当一切都不知去向,你在没有边际和中央的,没有立足点和参考点的空间,这时的心仅仅是明晰的一种力量,这种充满力量的空间宁静的流动,没有任何事物能凝结它,那就是本觉,心的本质。旋涡的本质是溪流,冰的本质是水。只要你释放冻结,就没有轮回的冰,或是旋涡,然后只有广大的空间,和清新的光明。
阿底瑜伽的“见”是认识“本觉”。我们制造了轮回,因为我们把水制造成冰,然后把冰当成唯一的本质,但是我们一旦释放冰,水的本质就出现了,我们释放抓取、释放问题、释放我们的造作,我们的心就回到了本觉。本觉对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迹,它不停留在某个事物上,不为其而冻结,它好象广大的空间,但空间是死寂的,它却充满自觉的光明。
低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分析一切都是心的影象,然后寻找心,心无法找到,于是在空之中,他们认识明朗的觉察,觉性在空间中感受自由的喜悦。但这种基于推理分析的“见”,被称为是比较造作的低等“见”。
中等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停止思维,直接感受事物的鲜明,将一切视为明光,一切都本来解脱而无所谓造作。但是他们停止思维,还是一种造作的“见”。
最高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超越任何努力,在自然的放松之中,心性自然的显露,这是最直接的车却修持,属于最高的部。
但这三种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空与明的不二。
先从加行中试图发现心的根源,也就是观察每个念头的生、灭、住,但是,你将一无斩获,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明晰于空无。通过这个加行,你和念头的本质越来越熟识,你发现念头如幻,认识到他们空明的根源,同时经常安住在空明的当下,这是修止,很多人在这里开悟,但大多数人用它来熟悉自心,然后修空明之止,却不一定是大圆满的境界。
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用思维来改变和扭曲自己,在放松之中,一切会自然的发生,一切“见”都会消失,你的“自性”会现量的体会到这一切——先是粗的,然后是细微的分别,它们都消失了,这不是意味着你在心里嘀咕,哦,他们消失了——不是这样,而是逐渐你放松了那个“冻结”的心,它不再抓取任何事物来作参考,它的本性就是“空”,然后却不失明晰,但只有你去做,你就会日益的体验到这一切,由粗到细,有一段故事进入每个闪念,你将发现其背后无与伦比的巨大光明空间。从开始,你就应该坚持这样的修持,直到某次你留泪或是微笑,你见到如此美丽的心灵本质,它光辉的超越了任何轮回和生死的局限。
心是一个玩耍的孩子,而本觉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你不需要关闭眼睛和耳朵,不需要进入深深的禅定,一切都在你广大的空间中出现,却不流下冻结的痕迹,这就是本觉,永远不改变,但是我们不认识它,这就是无明,当本觉自己体验自己,这就是明觉,明觉是无明的敌人,两者不会同时存在。
本觉超越了任何参考,它绝对的空无,所以超越了“常”,但它又自发的明晰,它也不是“断灭”。它的空,就是法身,它的明,就是报身,这二者结合自然的流动,就是化身,假如执着流动凝结成自我的一个个小结,那就是凡夫心,这是一根、二道。
“修”是“无修也无散”,假如你认识本觉,那么它就是唯一的明点和本尊,就好象阿底峡大师说的那样:你一生修一个本尊,成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在本觉之“见”中,持续在其中,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被冻结,自然的流淌,那么你就是修佛陀功德无二的禅修——在见中就是禅修,此外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不需要观想和持咒,修生圆次第。
8、每日的大圆满修持
作者:圣者顶果亲哲仁波切
翻译:隐身乞丐图巴嘉措邓珠
(1)大圆满的每日修持,不过就是发展一种完全“无忧”的“安忍”,一种对一切景况没有“局限”的“开放”。
我们应该把“开放”当成是我们情绪的运动场,同时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与谋划地去待人处世。
我们应该全然的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不要把自己封闭成一只地洞中的土鼠。这种修持将释放极大的能量,一种通常因束缚在某个“参考点”而被压制的能量。在某刻也许会触发恐惧,但是用完全的“开放”来欢迎恐惧感,我们就会切断日常习气带来的此种障碍。
当我们从事于“探索空界”的修持时,我们应该发展对全宇宙的“开放感”。我们应用绝对的质朴和赤裸之心来开放我们自己。这就是强大却又平凡的“修持”——剥下自我保护的面具。
注释:“参考点”:
蒋扬宗萨亲哲仁波切也经常会提到这个单词——“参考点”。当我们专著并被束缚在某个“参考点”,或是某个“见”之上,我们和我们所专注的东西之间,自然展现了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明觉之心中是不存在的,在隆钦大圆满中,吉美林巴也用看山的比喻来解释这一点。
(2)我们应把“禅修”与“感知及其感知区域”区分开来,我们不应变成死盯耗子的猫,我们应该了解禅修的目的不是“深深进入我们内边”或“从世界超脱”,修持应该是“自由”和“没有概念”,不为“专注”和“反省”所束缚。
巨大无遮的“自明智慧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本初状态的明觉是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她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胎宫。
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3)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赤裸的,明晰的,超脱于无明的,没有什么要达到或是被证悟。现象的本质自然的显现,自然的安住于超越三时之智的当下,每件事物均自然的完美——正如同它们自是。
一切现象显现于它们不断迁流变化的同一模式之中,此模式是意味着刹那变异的律动;然而,去超越诸法自身的刹那变异,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五大元素之舞蹈,于此,一切“事物”不过是“能量”的表征,“能量”不过是“空”的表征,而我们是自己觉悟之心的表征。无论如何也没有勤修,解脱与证悟早已经在这里了。
注释:超越三时之智的当下隆钦巴在著作中说这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秘密第四种时间。是安住于明觉智而超越时间的一种分位,被叫做当下,即所谓的俱四非三之智慧。
(4)每日的大圆满修持不过是每天的生活本身而已,因为未成熟的状态并不存在,无需特殊方式的行为,或试图达成一些超越真实的你的一些事情,不需要奋斗感去达到某些“奇妙的目标”或“高等的状态”。为这样的“状态”去奋斗,不过是一种神经病,它局限我们,并且阻碍思想之流的自由。我们应该避免把自己当成是一无是处的人——我们是自然解脱的和无局限的。我们本来就明悟并且无所缺乏。
9、顶果仁波切闭关教言
南无格热字达玛呢耶!
顶礼上师长寿佛!
这次修贝玛长寿心要的同修们,我向你们开示:
(1)从地狱到轮回之顶,最大的恐怖就是死亡,没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修长寿佛就能在轮回最大的痛苦里保护众生得到解脱,初始的动机是发愿菩提心,这样来修长寿佛是最殊胜的。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玛莫扎、不生不死莲花生大士一样即身成佛。
(2)全知无畏如来芽说: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饱、住得好、施主多,为了名气来闭关,获得众生的顶礼、恭敬和供养,这样的欲望千万不要有。
密勒日巴说:吃穿是修行的一个条件,如果闭关修行是为了得到吃和穿是不如法的。要多想多念这句话,否则多少年的大闭关人会变成象老虎一样。仅仅住在和外人不接触的地方,门封上封条,在这样的屋子里躲着一个身体,没有什么作用。
大译师仁千松波闭关时是这样做的:
外闭:不与外人接触;
内闭:写字、画图、裁剪等等都不做;
密闭:普通的妄想(东想西想)都舍去。
这样发誓后闭关了12年,以无余虹光身飞往空行刹土。我们应当象他这样做。
(3)在幽静山修法,每一座的时间越长、越精进,今生的贪爱就减少的越快,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增长,这就是修行的心要。
如果不是这样,接受世间众多人的供养、顶礼,喜欢为人打卦、赶经忏等等,这样的事越来越多,连一分钱也想捞,守财奴的习气越来越重,越来越喜欢求财,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魔来诱惑障碍你了。障碍并不是妖魔给你一些恶梦,不是这样的,如果发现自己和佛法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障碍。
殊胜的修长寿佛就是明了自己的身口意与上师无量寿的金刚三处本来无别;自身观神,语念咒,意不离三摩地;重复的念、祈祷上师无量的功德;重复来契入三门神、咒、法身。
你们已经蒙上师的摄受,也得到了深奥殊胜的窍诀,有了一个修行人的名字。通过这样严格的闭关得到修证的把握,看到轮回的生活令人作呕,没有对世间八风的欲望,彻底消除八风的影响,需要自己的发誓。闭关的结果是观出离心、寿命无常的催促。平时要觉察自己的念头,破除自心以外没有一个在外面的神,破除神以外也没有一个心,神的境界和心无二无别中见到本性的面目,言语道断,这是无法指给你们看的。轻松、自由的认识到无言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正的入门。
继续得到定解的话,今生的贪爱慢慢消除了,对上师的恭敬、对众生的悲心、对修行的欢喜逐渐增加,是修神的验相。
在这个时代,于幽静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数量达到之后,就说:我修好了,自以为是老修行。不要这样想!
闭关几年后,身体壮一点,肚子大了一点,四座瑜伽没有真正的发誓,说自己是弟子们的福田,建大经堂,自己的妄想就更多了,事情也越多,以为此时需要找一个明妃,自己还俗了也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大瑜伽士,产生比沙门、比丘好的贡高我慢,在很多人面前吹嘘展现自己建造了多少经堂、白塔、佛像。
不要追求名利之事!
真得到四句窍诀就要用心来修,这一年里,主要修生起次第长寿法,外、内、密总集的生起长寿法,很方便也很殊胜!
总的来说,证入修行时,前行皈依、发心、出离心、信心和精进种种不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发心、供曼扎、百字明、莲师心咒数量很多相比,前行窍诀里所说的——呕吐轮回的出离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愿利他的发心、认识寿命无常而对未来的计划越来越短,这就是真正的前行,应该放在心中,这就是窍诀的精华!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融入自相续。
以上是很重要的!蒙嘎拉西日布德(吉祥财贤即顶果上师)宣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