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慧法师荼毗舍利

净慧法师
禅在当下(二)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
“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世间的一切,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文化的也好,只要我们生命去感受它,都是当下的。只有当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下所接触的东西,如果那一念心是无分别的,没有你我他、没有好与丑这样的一些分别,所接触的那个事物,佛教叫作实相。
那完全是用感觉去接触它。佛教把感觉叫作现量。现量就是感觉的知识。用现量去接触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就是原原本本的。没有任何的分别心,我们是用心的原态去接触外在一切事物的原态,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禅的感受。到了第二念,就不是禅的感受,那可能就是知识的感受。禅的感受离开了知识,所以叫现量,是当下的。知识的感受是要思维,要分别。
所以,禅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此心不是一个完全的精神状态,不完全归结于精神的范畴。如果完全归到精神的范畴,这一念心,它就没有落脚点,没有对象。这一念心如果完全没有对象了,那也无所谓当下不当下、感受不感受。
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是心和对象,也就是说,心、精神和物质是同时体现出来,没有谁先谁后;既不是心在前,物在后,也不是物在前,心在后。因为一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去感受,都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生命和外在的一切产生一种共振的时候,这一切的意义才产生了,一切的东西才真正有意义。
所以说,禅就是我们眼前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就是万事万物。
佛教有一部很有名的论典,叫《大乘起信论》。这部论上面讲,“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就说我们当前的这一颗心,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法、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世俗的;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超越的。
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它的本体,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真如”。如果这一念心和真理、和真如、和实相不相应,那么这一念心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义。只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和佛教讲的究竟的真理不二的,所以我们把握现前的一念心,就能和佛教所讲的究竟的真理保持一致。究竟的真理就叫“真如”。真,就是不是虚谓的、不是虚构的;如,就是说这种事实无住的状态,或者说空的状态、原生的状态,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它是如。“如者不变,真者不假”。因为它是一个规律,是一切事物的原态,是一切事物实在的相状,所以把它叫作“真如”。
那么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就和一切事物的原态,心的原态保持一致,所以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亦不在现在住”,叫做三际不住,“以无住为其种性,以当下现其受用”。所谓际,就是边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当下,就是指我们眼前这一瞬间。这一念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当下的这一念,它也是一直都在延伸。如果我们的智慧观照能够每时每刻地把握这个当下,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有真正的生命的大智慧。所以,以当下来显示“一切法无住”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作用。
《维摩经》上面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本的根本是什么?一切法的根本就是无住。所以,无住是一切法的一个总的规律、总的形态。
刚才我讲到,所谓无住,就是说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叫无住。世间万事万物是无住,如果我们的心是有所住,这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万事万物都无住,我们的心也是无住的心。那就是这个样了。心有住,万物无住,就是这个样子,总会对立。一对立,就有痛苦;一对立,我们就不自由,不自在,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不自然。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为什么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呢?由于我们众生有烦恼。所谓烦恼,佛教归纳为三个东西,一个叫贪心;一个叫嗔心,嗔恨心;一个叫痴心,愚痴心。我们的烦恼可能有千千万万,归结起来,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派生出来的:贪、嗔、痴。它是我们人生烦恼的总根子。佛教把这三种烦恼叫作“根本烦恼”,又叫作“三毒”。三种戕害我们生命、毒害我们生命的三种烦恼,叫三毒。
比如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房子有几十年,交通便利,没有噪音,邻里都很和睦,一切都非常地顺利。但是,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有变化。比如说,北京市有很多的居民区变化很大,老区拆掉要搬到郊区,搬到很高的房子里面去,那些在城区、在平房住惯了的人,他很不习惯。但是国家对一个城市他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你想不搬迁,不可能,不能由你做主。如果我们硬是要执著,不肯搬迁,每多在那个地方停留一天,可能你的烦恼就会生成一天,你的痛苦就会多一天。为什么呢?你不想搬,上至领导,下至街坊,天天跟你做工作,希望你要搬。你不搬,会影响大局;你不搬,去影响整个城市规划;你不搬,2008年迎奥运都会有影响,对这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不能谐调。
世间的万事万物往往都是这个样。国家对我们每一个公民提供了保护,使我们能够很安心地生活、工作、学习,乃至于其他的娱乐活动、精神活动,但是我们也对国家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也要服从国家整体规划的需要。需要我们搬迁,我们只有心甘情愿、快快乐乐地接受国家的规划,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痛苦,减少很多的烦恼。诸如此类的烦恼,往往不是我们个人能够影响大局。
佛教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佛教把我们个体生命的一切活动,叫作“别业”,或者叫“个业”;把我们整个社会的活动、国家的活动、民族的活动、世界的活动、人类的活动,叫作“共业”。“个业”可以把握你个体生命的活动范围,但是我们个体生命的活动,没有一时一刻不受到群体生命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就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甚至一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关系、和整个天地万物的关系。所以,个人的作用摆到天地万物这一个大系统当中,他是微不足道的。你想要发挥多大的影响?可以说,作为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是极为有限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这种力量集合成一个群体了,他有作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她有作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张三,一个李四,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你要国际上来尊重你,当然也可以,但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有这个群体,共业,它才真正会有影响,真正发挥作用。而这种作用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讲,也是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比如我们国家的强大,世界上任何强国在考虑中国问题的时候,他都要三思而行。
这就是我们整个人民和国家保持一种和谐、保持着一种良性地互动所产生的一种作用。所以,现在提出来的“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非常英明、非常需要的一种处理我们国家的社会各个方面关系的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得人心的理念。
所以说,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的个体生命,更要正确认识个体生命与这个群体生命之间的关系,而且更深一层的是,我们个体生命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对群体生命的感恩。因为没有群体生命对我们个体生命的成就,我们的生存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群体生命是除了我们个体生命以外的所有的生命存在,包括动物在内。这是讲生命这个层次。
如果说讲到生命之外,还有大自然,还有宇宙空间。所有我们生命以外的,人类、动物、自然界、山河大地、宇宙空间,对于我们个体生命的存在,无时无刻不产生作用,无时无刻不再给我们提供生存的条件、生存的空间。
我们往往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生命的力量或者是作用的有限性,往往容易夸大个体生命的实在性,他的作用。实际上,如果把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稍微明白一点,就会以一种正确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个体生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家庭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怎么样来提高这些认识的方法?佛教告诉我们一些方法,禅告诉我们一些方法。禅告诉我们一种人生的智慧,告诉我们一种人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我想,归纳起来,有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以这八个字来作我们的座右铭,而且真正把它贯彻在生活当中,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在一个非常愉快、非常和谐的环境当中。
具体地来讲,这八个字就是说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来面对世界;要以包容的心来和谐自他;要以分享的心来回报社会;要以结缘的心来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仔细地来回味一下,人生的一切,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与各式各样的人结缘而成就了我们的人生,成就了我们的学业和事业。我们现在的人一见面就说,“彼此有缘无缘”,都是缘分,有缘是缘分;无缘还是缘分,缘分不成熟。
佛教这个“缘”字,有很深的人生意义和哲学意义。要以这个“缘”字作为题目,可以写好几本书来阐述它。佛教更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看作缘的作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世间的一切,除了缘,没有别的东西了。所以,感恩、包容、分享,是为了更好的结缘;我们结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感恩、包容、分享。
今天上午的讲座,我想,就讲这一点。下面,我把从书上抄下的几句话,一起跟各位来分享。
这几句话是唐代的一位禅师所说的。这位禅师叫石头和尚,石头和尚所提供的一个治疗我们的心的一个药方,叫《心药方》。为什么要治疗我们的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毛病。不管哪一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站出来说,我的心有没有毛病?我想,没有一个人可以这样说:我的心没有毛病。我想,只有佛的心没有毛病,佛心。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佛心了,每个人的心都没有毛病了。
这个药方很简单,几句话:慈悲心一片(这是第一味药,我们要治疗我们心的毛病,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所谓阴骘,就是积阴德。人不要彼此你害我,我害你,背后里捣鬼,那不是阴骘,不是积阴德)、方便不拘多少(与人方便就与己方便,不拘多少。应该说,给人提供的方便越多越好)。
我们上午的讲座就到这儿。下面还有十分钟,作为我们沟通、交流的时间。好,谢谢各位。
答问
一、问:师父你好。在家弟子万千向您提问:我是修习净土与禅宗的,在布施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当你以慈悲心处事,你的回报是相反的结果?我们怎么样用您所讲的这些,更好地处世,更好地与世间的人打交道呢?谢谢。
答:慈悲有一定义: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想,要发慈悲心,首先不能计较得到的回报是什么。想要得到回报,可以不要发慈悲心。发慈悲心就是不要回报;不管得到什么,发慈悲心的这个心态不动摇,那才是叫慈悲心。
世间上往往是这样,有好多人跟我提出这个问题,提出什么呢?做好事的人反而没有好报;那个不做好事的人,看到反是好事接连各来。我们不要有这种心,不要这样想。“善恶到头终有报,不分来早与来迟”。我们不要以功利的心来做好事,更不要以功利的心来发慈悲心,实际上,那种慈悲是很狭隘的。
所以,希望这位居士继续地要“慈悲心一片”,不要动摇。不管他结果是什么,也不管人家对我误解还是不误解,有回报还是没回报,不计较这个。因为菩萨发心,叫“施不望报”。我布施出去的东西,不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回报,那不是菩萨的精神。
菩萨的精神,是“无相布施”。发慈悲也要无相,不要求回报。有这种发心,你就会时时刻刻充满信心地去做一切善事、一切好事、一切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情。
二、问:净慧法师您好。我在相关的书里看到,佛教可能只能存在或者一万年,或者多少年。为什么未来佛教有可能不存在了呢?
答:佛教不存在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说,佛教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成佛了,都觉悟了,那就不要佛教了。整个就是一个佛国世界,人心完全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发展。
还有一种可能呢,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过去的历史和眼前的现实看起来,总是善恶参半,有善有不断改进,有好有丑。这恐怕是我们人类的现实。在这样的一个有善有恶的现实当中,佛教会继续存在,因为他还有任务。
如果说,万一我们人类发展到真正成了人吃人的时候了,佛教再大的威力也说服不了,也改变不了那种现实,那个时候有可能没有佛教。佛教说,有一个地方没有佛教,三恶道里面没有佛教。地狱饿鬼畜生,那个地方没有佛教,只有一个人想到那里去,那就是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所以说,至善至美的社会,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菩萨,他可以不要佛教。因为每个人的言行体现的就是佛法的智慧与精神,在这样的社会,不需要佛教。善恶参半的社会,需要佛教。如果这个社会,群恶无善,万一我们人类有那一天的不幸,发展到那样的程度,我想,佛教或者一切的文化都不起作用了。
佛教虽然不预言未来世界是什么样,但多少也说过,人类有可能到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以后,有可能会是没有文明的时代、黑暗的时代。所以,佛教不存在了。
(弟子明博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http://www.duozhiqi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58009&extra=&page=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