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乘佛性觉醒的表现
佛性分为两种:一是智慧的佛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佛性或法身佛性;二是方便的佛性或报身佛性。也即除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以外的,诸如布施、持戒等广大行为的佛性。
在听到大乘佛法的慈悲心、菩提心、平等观,以及菩萨度化众生的感人故事等等的时候,心驰神往、欣羡非常,觉得大乘佛法与菩萨真是很伟大,甚至眼泪直流、汗毛竖立,如果有类似表现,就可以判断自己的方便佛种成熟了。
当听到像《入中论》、《中论》中讲的空性法门时,不但不排斥,而且深感内心震动,热泪盈眶、激动异常,十分渴望早日证悟空性。如果有这样的反应,就可以断定是智慧佛性成熟了。
四、大乘佛性的障碍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应知菩萨性 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 贫穷属他故
佛性也有四种障碍,如果有了这些障碍,我们的佛性就很难成熟、觉醒,佛性也无法起作用。所以要设法遣除这四个障碍。
第一习惑,串习烦恼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让烦恼长期串习、生长,到现在也没法控制,只能让它们随心所欲地发展。虽然在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不可能彻底断除这些烦恼,但要设法去控制这些烦恼。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烦恼的界定,是不一样的。
小乘佛教认为,所有烦恼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贪心。如果对轮回、钱财、人或其他东西有贪欲心,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小乘佛教唯一的追求目标,就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不是解救众生,所以小乘佛教的很多修行,都是针对贪欲心的。
大乘佛教虽然也要断除贪欲,但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烦恼中,最大的祸害,是嗔恨心。因为大乘佛教的宗旨,是发菩提心,利益、度化众生。菩提心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与嗔恨心是矛盾、对立的。所以,修学大乘佛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嗔恨心。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经常会生起嗔恨心。比如说,同事、同学、佛友或家人稍微对自己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都会火冒三丈,立即恶口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必须学会控制、减少自己的嗔恨心,不让嗔恨心无限制地疯狂发展。
凡夫另一个比较严重且具毁灭性的烦恼,就是傲慢。傲慢与大乘佛教思想也有着非常严重的冲突,因为所谓菩萨,就是愿意生生世世担当众生佣人的勇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怎么可能无私奉献呢?
而贪欲心,却与慈悲心有一点相似的地方,虽然不能等同,至少也不会严重地冲突。
无明、愚昧虽然也和菩提心有一些冲突,但不是很严重的冲突,所以这些烦恼可以放在后面慢慢对治。大乘佛子首先要对治的烦恼,就是嗔恨心与傲慢心。
凡夫俗子一般不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却总会乐此不彼地说别人的缺点。学习大乘佛法以后,我们要逐步改正这些毛病,调整心理上的问题。让不好的东西逐渐减少,好的东西慢慢发展。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叫做心理训练。如果不控制这些烦恼,就不能发菩提心。
现在的教育,无疑受到了西方思想深入骨髓般的影响,以致每个人都非常自私,非常傲慢,都是利己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菩提心的一席之地呢?西方科学技术在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西方的有些思想也带有很大成分的毒素。如果这样持续下去,菩提心永远都只能是嘴巴上的口头禅,而不可能落实到内心与行为当中。
其实,与森罗无际之大千世界相比,我们人类是非常渺小的。
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的太空人施高特(David R.Scott)和欧文(James
B.Irwin)第四度登月,并驾驶月球车在月亮上探测67小时。欧文上校在完成此次飞行后,突然向太空总署递交了辞呈,之后进入神学院开始学习。后来他说:“当我们飞向月球时,身后的地球最初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洋、白云和山脉,美丽极了,就像圣诞树上的装饰。但几个小时后,地球却小为篮球,不久又缩小成为棒球、乒乓球……这时我才突然发觉自己是这样快地离开地球,内心的感触真是无法形容。借着电脑帮助,我们平稳地降落了,那种感觉非常新奇,我们居然到达月球表面了,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兴奋……抬头回顾地球,只见那美丽温暖的地球,显得极其脆弱,好像用手指一捏,就会捏碎似的……人多么渺小。”他由此深深体会到,人类是那么的渺小,还有什么值得狂妄自大的呢?所以他在极度失落之余,选择了宗教。
事实就是如此,不用与整个宇宙相比,仅就整个太阳系来说,地球都是那么的微乎其微,何况小小的一个人,我们怎么能有傲慢心?怎么有资格叫嚣要征服大自然呢?大自然我们能征服得了吗?即使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都是那么脆弱!不要妄自尊大了!放低自己的位子吧!
但在放弃傲慢的同时,却不能放弃勇气。虽然普通人很难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情,但只要发心伟大——为了天下所有众生的幸福而立誓成佛。则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是无比光荣、无比伟大的。在整个世界上,没有比菩提心更伟大的思想,只要心怀菩提心,我们就会自动提升到伟大的层面。
第二,结交恶友
所有真心学佛的同道,都应该是善友。学佛圈子里的人经常相互鼓励、相互督促,断恶行善、利益众生,就是随增佛性的顺缘。
恶友不仅仅是指那些教唆自己犯罪,或行持不法勾当的人,也包括一些看似善意的朋友。比如说,有些人对自己非常好,时常关心自己的生活,经常约自己去吃喝玩乐,还不让自己掏一分钱。虽然他是好心好意,但这种做法却会阻碍我们的学佛。因为各种散乱一方面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减少了闻思修,而且在游乐的过程中,也会助长我们的贪嗔痴。尽管对方不一定是故意在影响我们学佛,但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我们好,所以反而让我们得不偿失,如果这种关心继续下去,就会毁掉我们的前途,让我们失去解脱的希望,并最终堕落轮回三途。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我们的恶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凡夫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如果长期与这种恶友在一起,不但生起菩提心没有希望,原来学到的好习惯也会慢慢化为乌有。本来一个人的佛性可以在今生成熟,但因为遇到了恶友,所以佛种也无法成熟、发芽,今生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不管恶友是谁,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不能不打交道的父母亲友,在信仰和修行上,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如果能感染对方学佛,那是最好;实在不行,也要设法回避。佛教讲因缘,因缘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而不是由造物主或万能神像设计电脑程序一样,把所有的因缘与命运都事先固定好了,谁也无法更改的。
反过来,有些人虽然没有给自己什么世间的好处,有时说的话也不一定好听,甚至会说一些骂人的粗语,但因为对方的批评,却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督促我们改正缺点,提升菩提心、出离心等修行功德,走上解脱道。这就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我们要尽量与这样的善友靠拢、结交。
依止上师也是这样。从解脱方面讲,如果对方的功德高于自己,就值得依止,因为依此可令自己长进;如果对方与自己不分高下,则不管对方再有钱、再有地位,都不必依止;当然,如果对方的功德反而不如自己,那就更不用说了。
古人云:交友须胜己。平时在世间接触人,也要注意筛选,尽量选择能让自己长进的朋友。
据说,有几位根本不学佛的外国科学家,曾与藏传佛教的上师一起,做过一项生命科学方面的测量研究。在一起工作中,上师经常与他们探讨慈悲心、菩提心等话题。工作结束后,科学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了很长时间,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写了一封信给上师,信中说道: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根本无法理解菩提心、大悲心的含义,但回来以后,关于慈悲心的话语却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不知不觉之间,我的心里也生起了慈悲心。
的确如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菩提心的人,其说话的感染力是强大的,其言传身教的魅力,也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们应尽量靠近善友,远离恶友,更不能长期与恶友打交道。
第三贫穷,穷苦潦倒
对有些人来说,穷苦潦倒不可能构成障碍,比如米拉日巴,世上不会有比他还穷的人了,但贫穷不但不是他的阻碍,反而是他修行的顺缘;同样,有些人虽然很穷,也觉得无所谓,认为只要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温饱问题不能解决也没关系,照样可以修行,对他们来说,穷苦也不是障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假如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整日只能为生活操持,挣钱就成了头等大事,根本谈不上修行,也没时间发菩提心了。
佛教徒不必过艰难的生活,外表上很时尚、很前卫也未尝不可;如果没有菩提心,外表再寒酸、再朴素,都不能解决问题。乞丐就穿得破破烂烂,有些外道甚至连衣服都不穿,但他们却没有成佛,也没有菩提心。同时,佛教徒也不要追求奢侈的生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水平越高,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会越多,压力也会越大,因为钱财不可能从天而降,这样一来,修行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对修行人来说,太奢侈也是一种障碍。
但有些极少数的人因为前世的福报,今生不必付出太多,就自然而然拥有优裕丰富的物质生活。这种人就不必去过艰苦的日子。
同时,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了下一世过上中等的生活,今生适当地做一些布施,也是有必要的。
第四属他,无自由者
过去的奴隶、佣人,现代社会中为了金钱或其它的少许利益,自己的很多行为都不得不受到他人控制,这都是没有修行自由的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虽然很多人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个个都在为了生活而匆匆忙忙,奔波劳碌一辈子,生活的乐趣都被忙碌带走了。所以,在物质生活上,要知足少欲,多给自己一点自由,不要因竞争攀比而让欲望随心所欲地无限膨胀,从而失去自由。自由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感觉轻松舒服;如果没有自由,即使住别墅、开洋车,也体会不到幸福。
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最丰富的一个时代。我们拥有飞机、无线电、电脑等先进设备与产品,但与古人相比,我们却失去了天下最珍贵的自由。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并适当地作出取舍,尽量多给自己一些自由。
上述四点是菩提心的障碍,佛种成熟的障碍。如果有这四个障碍,佛性就不会成熟。
五、大乘佛性的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功德亦四种 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 苦薄及悲深
第一迟入,有了出离心,还没有发菩提心或大悲心的人,如果今生造了五无间罪,死后立即会堕入无间地狱;与之相反的是,即使没有生起无伪菩提心,只是佛性成熟了的人,造了五无间罪之类的严重罪业,下一世也不会堕入地狱。其堕入地狱的果报,可能会在成千上万年以后才成熟,这就给了当事人一个很大的忏悔、清净罪业的空间。如果能在此期间忏悔,就能躲过此劫。
第二速出,佛性成熟了的人,即便是在几万年以后堕入地狱,也能立即从地狱中解脱,其速度之快,就像篮球扣到地上立即反弹一样迅捷无比。如果是其他众生造了五无间罪,不但死后立即会堕地狱,而且在堕入地狱以后,也是百千万劫不得翻身。
第三苦薄,佛性成熟了的人因为堕地狱的时间很短,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当中,几乎感觉不到太多的痛苦,所以堕地狱与不堕地狱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四悲深,没有佛种的众生堕入地狱,只会顾着自己本身所要忍受的巨大痛苦,根本想不到其他众生的痛苦。佛性成熟了的人即便是堕入地狱受苦,也会想到度脱其他众生。
很多人看过佛陀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还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曾与另一位众生一起堕入地狱。地狱的地上,全是烧红的铁,脚一踩在地上,立即被烧焦,并冒出焦臭的浓烟,痛苦万分)、无以言表。地狱的狱卒手持烧红的棍棒,强迫佛陀的前世与另一位同伴共同拉一辆烧红的铁车。但两人使尽了全身力气,怎么拉也拉不动。佛陀的前世心想:既然拉不动,干脆我申请一个人拉车,让同伴离开这些折磨。于是便向狱卒请求道:车我一个人拉,您把他放了吧!狱卒气愤地回答说:每个众生都是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谁。说罢,便用铁锤猛击佛陀前世的头部,佛陀的前世当下死亡,并立即转生三十三天。
一般情况下,地狱众生的寿命很长,再痛苦都不会死。但因为佛的一个善念,消除了无量业障,积累了极大善根,所以能当即死去,离开地狱的痛苦。这就是佛性成熟的典型标志。
这个时候的释迦牟尼佛不仅不是佛,连菩萨都不是,只是佛性开始成熟了而已。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发慈悲心,之后,佛在此基础上一步步修行,最后终于成就了佛果。
以上所述,是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里的几个偈颂的内容,与修菩提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大乘中观和唯识共同的观点。
这些都是修菩提心的前期预备工作,学到这些知识的目的,是用来观察自己:我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如果不具备,该怎么去创造这些条件?我有没有上述障碍?如果有,该如何远离?我们要学会思考上述问题,并反躬自问,然后落实在思想行为中。
如果能具备上述条件,很快就能成为菩萨。一旦成为菩萨,从此以后就根本不用考虑自己的痛苦,而只需要考虑怎么去利益更多的人,度化更多的众生,可以真正无私、全心全意地奉献。
麦彭仁波切的藏文传记中讲到,在他老人家示现圆寂的时候,曾对周围人提到:我暂时不会转世,而将以鸟类等动物的形象去度化众生。
当菩提心生起来以后,就会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只是一心一意地帮助众生。可见,菩提心的确是人类有始以来最伟大的思想,任何宗教、哲学以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思想里面,都没有这样的理念。
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大乘佛法就是一种服务行业,菩萨就是众生永久的服务员。他的服务方式,是将佛的智慧和慈悲奉献给人类。如果能成为菩萨,是非常荣幸的,从此以后的人生,就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即使没钱、没名、没地位,都无所谓。什么都可以没有,菩提心是万万不能没有的!
来源: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2-09-06/1211.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