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法友的问答,有关净观、过程中的挣扎和矛盾等
——噶玛贝玛
【问】:
1.尼师,在不影响您正常修学和作息的情况下,我能请教您几个问题吗?我想,一个勇敢和真实,透亮和灵慧,又亲近过很多大德的您,您的话对我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的。我的一个问题是,我有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如何理解“净观”?
2.
我经常会陷入这样的矛盾中,在生活中,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总会避免不了这个世界的二元对立,好坏的分别和取舍,当我产生分别时,我在智识上明白是我的心不清净所生的幻相,但是分别念头就是这样的,我们如何强迫自己不分别,不思维,那又恐落入顽空,与畜生道的愚痴无别,我应该如何理解清净心?
【答】:
首先我并没有觉得自己透亮和灵慧,因湿寒气的影响,脑子很多时候还是感觉昏沉。‘净观’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自己对净观的理解有两种层面,我没有根据你的问题去查找大德是怎么开示的,完全按照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来回答你。一是指众生皆具有佛性,所以哪怕做了很多坏事的人,他也有内在的清净佛性,也有成佛的可能,只是暂时被染污而已。因此我们不该给每一个人下死刑般的定义;在清净的佛性层面,众生平等,这是一种净观;二,更高一层的净观,比如有些成就高的修行人,行为规范可能不符合一般人对戒律的思维,如济公和尚的酒肉穿肠,帝洛巴大师的吃鱼,藏传佛教有些上师有空行母等。因为他们的证量超出凡夫,所以不该用凡夫念去评价和诋毁他们的行为。
理解了净观层面,而应用很难,这就回到了你的第二个问题。我曾经有过把众生都当未来佛的净观法去应用,但最后没有行通,反而几乎落入一种荒谬感。因当我去这么应用的时候,首先我不会去思维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只想佛性而跟他们微笑,但发现,有些人会无视你的微笑,甚至当你微笑而他可能还会愤怒看你的时候,这个方法就很难再应用下去了。我才觉得我不能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而忽视他们的态度,我必须回到世俗的角度,去分析观察到底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各种的不好的反应或问题。而伴随我禅修的进步,我才知道净观,是自己在一种非常稳定的觉性状态下,即一种暂时的很自在的状态下,别人的情绪或瞋心等无法左右自己。因为当下的心清净自在,所以心净国土净,那是一种净观感受。
而第二种层面的净观对我们更具有难度。比如佛陀号召大家不吃肉,而我除了能接受我非常有信心的上师吃肉外,其他上师也好喇嘛堪布也好,我还是无法做到净观去看待他们吃肉问题,尽管我自己在身体障碍非常大的时候也动过一点肉,可那时真是为了对治身体的障碍。我最后也能理解一些出家人若身体有障而吃肉的行为。但若不是如此,是贪于口味的话,我只能说接受和理解习气,但我无法升起恭敬心。所以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修净观的人,也不是一个容易被人征服的人。我已放弃一切来修行,花着血汗钱的供养,而我怎么可能不去寻找让自己有满足感的上师和法教呢?
超越二元对立是一种修行的目标,但对大多数人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必须认识到无着的心性,才能体会那么一点点超二元。好像宗萨仁波切也说过,只有证到了初地菩萨,才会真正懂得佛语(是不是准确的这样表达,我有点记不得了)。但总之,我的经验,不能让心刻意去做无分别,那有点危险,一定要去思维分析。能够减少过失的行为就是尽量少去评判修行人,自己多用功闻思修,只有自己进步了,经验到了,才能体会那么点意义;只有当身语意得到了净化,才能体会什么叫清净心。但别强迫自己用无分别去玩空。我自己有一段时间,迷失在禅修的经验里,感觉心有一种停滞感,最后不得不改变一些修行和生活习惯,才逐渐让心回到一种自然的不刻意禅修的状态。总之,修行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是想修了,就都能做得正确,不走弯路。但不修,也无路可走。修行一路都要不停地检查自己的过失和经验,懂得从错误中走出来。你的问题很好,希望我的回答给你启发。但我的经验和理解有限,更深更具体,你还是要问大上师。
【问】:
当我们回到世俗的层面,对某些人和事,我们不得不思维和判断他们的状态,但当我思维判断的时候,我同时会很自责:我的心如此不清净。虽然事实上证明,大多数情况我的思维判断在世俗层面上是正确的,因为我大多是用上师的教言去分析判断,但是只要有判断就有分别,也许修行就是这样一个逐渐自我清净的过程吧。有时我们需要尊重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对一个大家都知道目前是怎样状态的人,当我的内心产生戒备心和防范心时,有一个上师总会苛责我,说我们永远要看别人的优点,看到他人的丑陋会染污自己的心,我知道是这样的,我也努力过,但是心里还是有判断和分别…看了您的回复,我明白了,一切都在变化中,业力也是无常的,比如在关注您的微博之前,我和您有过同样的看法和担忧,就是上师和弟子间的明星和粉丝现象,我很少和居士扎堆和凑热闹,但是在较熟悉的人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不是需要隐密的看法和观点,我曾说过上师是真理的代表,如果仅仅成了一个被盲目追捧的明星,那真是太可悲了。一个过气的明星没人理会,但是一个代表真理的上师即使在最困难和危险的时候,都不乏追随者…诸如此类的看法,虽然后来总会在一些善知识和上师那听闻到同样的观点,但是我因此有些时候成了一个不受人欢喜的人,佛法是在教人内观的,我在观外境,自然是我自己不清净,所以不知道怎么理解心、自性和佛性?有幸遇上宗萨仁波切是鼓励思维和分辨的,大多数上师都是教导管好自己的心就行了,这两者关系如何平衡?观察和判断有危险,毕竟我们不一定正确,但盲目的愚信也不可取,呵呵,经常这样矛盾和纠结…
【答】:
佛教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事情或许已经不受控制了。就好像一个明星,他当初可能没想到自己出了名,他或许也是措手不及地去对待粉丝们。某些上师如噶玛巴和宗萨仁波切的身份,
或许也跟明星有类似的效应吧。我想对于他们,只能说什么来了,就招架什么。拿我自己来说,我出家的动机完全是因为无常生死,想寻求轮回生命的答案,但没想到就有人对我顶礼。我开始都不习惯,也并不因此而觉得有什么成就感。但慢慢地我得习惯这种佛教的作风,他们顶礼有他们的道理,毕竟三宝是皈依处,就算再差的一个僧伽,也是三宝的代表。
修行的起初阶段,不向外看人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有人嗔恨你,你必须要找出原因去谅解他;当文化上有差异,也必须理解某些人的态度可能是文化上的,跟你个人无关;当一些不太如法的弟子,用各种方法去见上师,我们也必须去看到这些现象,但告诉自己,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或者听了卡卢仁波切的独白,很多人表示震惊;或上师告诫的一些话,弟子在就他眼皮底下不应他所教而行,慢慢地,我也变得不再迷信称号或不再单纯而随便的想象人们该是怎样的。有很多事,是要通过时间去看的,而一个内观不到位的人,是无法看清很多事实的,更多的人都带一种狂热的盲目性,群体性的;在这个群体中,还会有很多事先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不可避免得要带给而我们很多挣扎和矛盾,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能说一边行一边修,碰到了什么顶什么。而只有自己的修行足够强大,就像人们说的,气场强了,挣扎和矛盾才会逐渐减少,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我自己就挣扎了近三年。总之,当我们的实修提高,智慧也跟随提高,或许在某种程度我们能超越别人,就会看清一些假象。但也不因此就对别人失望,只是不再对别人抱以过高期望,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懂得精神之旅是1对1,不是1对1000。
如果继续修,有一天若达到了跟宗萨仁波切同样的证量、像卡卢仁波切同样的勇敢,或许我们也能改变一点佛教作风。所以,一切都是一个过程,去接受矛盾和挣扎,并且哪怕在这个过程中,你起先认为对上师根本不会有任何动摇怀疑而当你看到很多不好的事和现象,也会偶尔嘀咕一下,或也会因体系,因人群对上师产生抱怨,也会有厌倦宗教气氛的时候,总之,正确去看待和接受这一切的发生,去接受这个过程也接受和尊重自己的情绪。在这个情绪过程中,如果你有机会接近上师,会有一种互动,跟上师的互动会取消一些疑虑。
只有当自己修到心足够稳定和强大,回头一看,才发现和知道自己上了体系和人们的烦恼的当,而只有上师个人是没有欺骗过我们的。当自己强大了,就会原谅、接受和理解那些你起先看不惯的人事,因为他们当下就是那样的状态,以前都是过多和理想化的奢望。还有一些情况,我们从前也可能认为某人不好,而过两天你会发现他其实并不太坏。总之,我们不能脱离一个传统体系和文化背景去看待人事。因为这里面的人多少都会跟我们产生碰撞。而佛教体系也发展成今天,类似转世的认证或许也不受控制了,真假上师、真上师证量难辨,而我们一方面不要盲目,另一方面跟随自己的业、直觉和缘分去行走。而当我们知道更多不好的事,才会发现,就算很多人再多缺点,是不如我们所期盼的,但起码他们还不是利用宗教来骗钱骗色相。当大司徒仁波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地方利用宗教掌控权利、控制人类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没有进入那样的圈子而感到一丝庆幸。
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很完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很多起伏,高潮和低落,学会去感受一个生命过程,也学会发现别人的功德优点去欣赏。我们自己也不完美,当有人用完美的眼光要求我们时,我们知道别人在苛刻自己,而有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在苛刻别人呢?修行,首先要稳定情绪,不管发生了什么,要把情绪稳定住,也要尊重自己的情绪,不喜欢的就远离一些;慢慢地稳定了自己,才能接受一些从前不接受的事。而我个人,通过得传统法教、闻思和实修,并跟随上师噶玛巴有几年,才逐渐认识和开发点心性,能体验到清净心、欢喜心和一点点自性和超二元对立。所以一切都需要时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过于对自己着急,不要过分地对自己自责。懂得取舍、多闻思和观察,先稳住自己很重要。跟随藏传佛教,有一些人是不惜代价地跟随上师一段时间的。
真正的回归到内修,是把事和轮回看得再透彻一些,对上师的信心有稳定的增长,有一种对烦恼的厌弃,对觉受增长的追求而带来的自发的修行行为。
(是个人的修行经历和心得分享,不是严肃的问题探索,所以有任何不适的地方,欢迎参与讨论)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ef7fd0102ecw5.html
(噶玛巴弟子阿尼贝玛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