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满,复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诸比丘,于意云何,彼士夫水渧为多,池水为多?”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万倍不可为比。”“如是,诸比丘,见谛者所断众苦如彼池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入室坐禅。
时,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世尊入室去后告诸比丘: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是我所;或见想、行、识即是我,见色是我所。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见想、行、识即是我,色在我中。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见想、行、识是我,于色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
云何见受即是我?谓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此六受身一一见是我,我是受,是名受即是我。
云何见受异我?谓见色是我,受是我所;谓想、行、识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异我。
云何见我中受?谓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识是我,受在其中,是谓我中受。云何见受中我?谓色是我,于受中住,周遍其四体;想、行、识是我,于受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受中我。
云何见想即是我?谓六想身,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是名想即是我。
云何见想异我?谓见色是我,想是我所;受、行、识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异我。
云何见我中想?谓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识是我,想在中住,是谓我中想。云何见想中我?谓色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受、行、识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想中我。
云何见行是我?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于此六思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行即是我。
云何见行异我?谓色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识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异我。
云何见我中行?谓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识是我,行在中住,是谓我中行。云何见行中我?谓色是我,于行中住,周遍其四体;谓受、想、识是我,于行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行中我。
云何见识即是我?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
云何见识异我?见色是我,识是我所;见受、想、行是我,识是我所,是名识异我。
云何见我中识?谓色是我,识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识在中住,是名我中识。云何识中我?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受、想、行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
如是圣弟子见四真谛,得无间等果,断诸邪见,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向积聚,作如是观: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应爱乐、摄受、保持。
如是观,善系心住,不愚于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非不消炀,非不寂灭,灭而不起、减而不增、断而不生,不取、不着,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舍利弗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受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名词解释:
1【
邪见】 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
2【 身见 】 于身执实我之邪见也。
3【 五见 】
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即:
(一)萨迦耶见:译作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
(二)边执见:又作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边见。
(三)邪见: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谬见,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
(四)见取见: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思为此最胜殊妙者。上之见字,虽指身见边见等之见,然尚含其他种种之事物。
(五)戒禁取见: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由上之见取见,遂以非理之戒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行法,以之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种:持牛戒或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计因之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种种之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
4【 七觉支 】
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5【 十遍处 】
又作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来源: 阿含经选读 http://buddha.goodweb.cn/sutra/kgin/kgin02/99/zah109.htm
破除我执,参考《慧灯之光(二)》“无我的修法”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6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