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第八回中日禅僧交换交流修行体验

(2011-04-06 20:04:10)
标签:

中日禅僧

坐禅

出坡

生活

杂谈

分类: 出家人的故事

ZT:第八回中日禅僧交换交流修行体验

第八回中日禅僧交换交流修行体验

作者:释传明法师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选派的僧人赶日参加“第八回中日禅僧交流交换修行体验”,感到很荣幸,觉得因缘难得,也许是一辈子的唯一机会,因此倍加珍惜。在“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日本寺院中,与日本禅僧一起生活修行。经过十天的参禅打坐、诵经、作务出坡、参访、喝茶交流等活动,我们用心体会,用眼观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也得到很多启发。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坐禅

    参禅打坐是我们此行的修行主要内容之一。佛弟子通过打坐的训练方式,达到专注、进而作为超越能所对立的特殊用途,从而契入空性,走向解脱的目的。无论在中国、日本等佛教传播区域的国家,都是一种广泛通用途径。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虽然来源于同一法脉传承,但在历史传播过程中,多少存在着异同之处。当我们感受相通相似之处,倍感亲切,当我们感觉不同方式时,怀着新奇谦虚的态度学习。

 

    相同相似之处就是禅堂,在日本叫僧堂,这种叫法沿习了唐代的叫法,在我有限的印象中,感觉日本的僧堂更接近唐宋时期的传统原貌,当然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样的禅堂,但也在不断改进中,起了变化。古代的禅堂,因生活经济条件的限制,来参禅的云水僧众多,尤其是冬安居集众打禅七,慕名而来的禅僧更多,无条件提供一人一房的生活条件,因此,设长连床广单,僧堂既是打坐的地方,又是吃饭、睡觉生活的多功能所在,所以古代叫安单,分配给大家仅能转身睡觉打坐的空间,把简单的行李衣物挂在位子上面,大家起居生活在一起,起到互相警策促进的作用。我们在妙兴寺僧堂、相国寺僧堂、永平寺僧堂修行,尤其是永平寺的僧堂,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我有限的接触范围内,似乎现量看到古代真正的僧堂摆放原貌。僧堂长方形,前后门中间供奉文殊菩萨,以此为中心,左右两边中间地带又用木板隔开,中间前后相对与四周设长连床,仅留下通道。最高兴的是亲眼看到了僧堂座位的安排,以前在读丛林清规时,看到丛林中的僧堂分前后堂,首座负责前堂的督导,后堂首座管理后堂事务,一直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因为在中国的禅堂中,有的已经改变了这种摆设了,看不到前后堂的原貌,我们只能在资料中见到,无法在现实的亲眼看到,所以显得有些兴奋。

ZT:第八回中日禅僧交换交流修行体验

    另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打坐的坐垫蒲团。自我出家二十年以来,我在中国禅堂中,几乎见不到圆的蒲团模样,但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一直认为蒲团应该是圆的,但看不到样品。而是指导我禅修的老师指出我们所采用的方垫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直接从美国给我寄了样品过来,依照样品找人成批成批做出来,送与人结缘打坐。我是在去年看到介绍永平寺道元祖师的《禅》影片中,才看到蒲团的样品。这次有机会来到永平寺修行参访,与监院交流了这一经验。因为初学行人,需要比较好的打坐环境与设备,打坐时,仅臀部圆的部分坐到蒲团上,两脚的大动脉得到解放,形成三点鼎立的稳定端正姿势,如果是方垫,有棱角,容易卡到两大腿的动脉,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不易久座,造成身体不安定,从而影响身心的安稳与专心用功修行。而坐垫的高低是随着腿的软硬程度而调整的,我们现在所做的蒲团留有活的出入口,可以随着腿的软硬度调整蒲团里面材料的高低度,达到适宜自己的高低度。还设有手提带,以便提携,从而改善了打坐的坐具。

 

    中国丛林的禅堂是实行“冬参夏学”,就是说冬天天气寒冷,适宜用功打坐,夏天天气炎热,安排学习佛法正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平时专职住禅堂的僧人一天四座。一般在禅堂做三件事情:打坐参禅、听大和尚开示、行香跑香。日本的僧堂的修行方式是早上诵经打坐,白天作务出坡,晚上将近四个小时的打坐,在僧堂没和尚开示,只有经行,临济宗的相当快速而时间短,大概晚上仅一次三圈。曹洞的经行步伐配合呼吸,相当缓慢,达到身心步调统一。中国的禅堂是打坐,行香跑香交替进行,每座必行。这样的行香跑香目的是为了运动身体;防治虚火上升;贯穿动静,打成一片;最后在可能在维那的号令下,刹住脚步的瞬间,有机会体验非能所格式下的高峰体验。但在临济宗的中间有“内参”,相当于中国的“小参”,可以随时随地的请教大和尚,或者呈上自己的参悟程度,求大和尚纠正,而中国有朝参、晚参、小参。

 

二、出坡

    在名古屋妙兴寺僧堂修行,大概是早晚禅坐,白天作务,出坡劳动。在中国传统中也是这样的,把这种集体劳作叫“出坡”,禅修与劳动并重叫“农禅并重”。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禅林多在山林之中,远离政治中心,集聚的参禅僧人又多,需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不得不开垦耕种,以解决生存的问题,所以早晚打坐,白天劳动,但又不能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干活上,只是为了干活而干活,使干活与禅修打成两截。二者如何统一兼顾,成为禅师们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才提出了“农禅并重”的理念,开辟了一条注重座下的动态修行,同时不忽略座上的两不耽误的双美道路。

 

    僧人在禅堂打坐累了,腰酸背痛,走出禅堂,拿起农具,在大自然劳动,呼吸新鲜空气,开阔视野,活动筋骨,舒展身心,锻炼身体,是一件非常惬意的美妙事情。既有生产力,解决了生存问题,又可以锻炼身体。把禅修从静态中落实到日常的动态中去,与生活劳作结合起来,打成一片,使生活充满了禅,生活因禅而变得精彩有意义,禅在生活中得到贯彻。因此,无论在生活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贯穿着禅的内涵,使佛法即生活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过,要能够在动态中不忘修行,需要对修行方法的相当熟练掌握,才能够做到,不是初学行人所能够轻易做到的,不然就成了口号而无实际内涵。

 

    现在在中国偏远山林,还保有这种简单质朴的优良传统作风。但现在社会结构形态转变,农村城市化,有的已经无地可耕种,自然也无坡可出,改为打扫环境卫生,整理花草树木,美化寺院庭园。虽然形式转变,但核心意义不变,收到同样的效果。在日本修行体验中,这一点的感受尤其突出明显,每天除吃饭睡觉外,一天从早晨到晚上,就是室内作务,室外劳动。把寺院当成自己的的家园来进行美化管理,做到环境一尘不染,清净幽美。让人一进入寺院庭园,身心受自然环境影响,使人身心放松,沉静怡悦,得到一种无形的净化,这是一种无情的说法。创造如此清净庄严的寺院,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投入更多的心思精力去经营。

 

    在劳作中,我体会到他们的细心拨草,擦地板门窗,勤奋努力,几乎看不到他们中间偷懒喘息,大家一起投入的干活,自觉自律,认真负责,追求做到越好更好,当作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来完成,大家同心协作,统一时间休息,默契团结。从中感受到他们做事的认真,细心、专注,周到,有序的进行,让人叹服。他们训练自己在做事的当下时空,专注其所做的事情,以磨砺不耐事、烦事、厌事的浮躁性格,要求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敬于事,专于事的踏实做风,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修行的前行,实践《遗教经》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经句,这种训练的结果,就是做什么像什么,不但培养了实干的动手能力,同时调伏了粗野狂乱的心。其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上下午可以喝茶,大家围坐在一起,可以边喝茶边交流彼此生活修行情况的异同,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休息与补充体力吧。

 

    通过这次的修行体验,收获颇多,但由于时间关系,无法一一列出,仅汇报其中的一二。不当之处,敬请指教。同时也希望中日佛教有更深入更多的机会交流。

 

来源:http://kumulongyin.blog.hexun.com/62446558_d.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