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上师瑜伽系统传讲(顶果钦哲仁波切新书)5

(2010-10-30 18:37:54)
标签:

上师瑜伽

顶果钦哲仁波切

教育

分类: 网络摘菁
转:上师瑜伽系统传讲(顶果钦哲仁波切新书)5
 
      因此,我们需要确保自己的行为被三殊胜所摄持。首先是前行发菩提心──发愿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成就此等法门;这让我们的修行为最胜方便所摄。其次是正行无缘专心一意地住于等持;这使我们的修持不为违缘障碍所坏。最后结行把所有功德回向利益一切众生;这使得我们修行的善根在直至成佛之前持续增长。回向功德和善业的最佳方式是为所有众生成佛而作回向

      以此三殊胜为导,我们应经常不断地努力行持善法。我们可能具足各种世间的福德善根,这些会给我们带来诸如长寿和富裕等暂时的果报;然而一旦这些福报享尽,我们仍会再次堕入三恶道。尽管根本乘(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行者可以让自己从轮回中解脱,但他们成佛所用时间极其漫长,要经历许许多多劫。经由菩萨所行玛哈衍那大乘胜道,为了饶益一切有情,我们可以迅速地成就佛果

     如果我们真心希望从此轮回大海中得到解脱,那没有什么比找到真实无欺、广大究竟的皈依处更至为重要了。但首先我们需要了知轮回之自性,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轮回彻底是众苦充满,我们的心相续中才会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否则)我们只会不断地想着轮回是舒适惬意的,而连欲求逃离轮回之念都不会生起。由此可见,深入思维轮回过患并了知自己就犹如犯人身陷牢狱一般被囚禁于轮回中,是多么重要。囚犯若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脱离牢笼是不可能的,而唯有向身居高位具有权势者求助方可得救。出于完全相同的道理,我们需要那些自己已经超越轮回的圣者的救助

     我们也许会琢磨:“轮回是从何时开始的呢?”除了遍知的佛陀以外没有人能够(就这样)指着说:“这就是轮回的开始。”我们在无数生中一直被轮回苦海的幻相欺骗着,如果不采取对治办法这种情形还将接着持续下去,经年累劫。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云:“如果把我们在过去世中曾经转生为昆虫的肢体堆集一处,将比须弥山王还高。”

     我等凡夫所不能认识到的是,轮回唯一即是痛苦。就如患了黄胆的病人看到白海螺都呈黄颜色;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去看,他们也绝不会看到它呈现白色。

     遍布轮回有三种苦,所谓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是指旧苦未尽又遭新苦;一个例子是地狱道和其它恶道众生连续不断地遭受着的痛苦。变苦是指恒时不断地经受乐、苦的交替更迭。有时我们会享有安乐、财富和名闻,但它们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譬如,一个令人愉悦的夏日,我们与诸朋友去野餐;此刻我们安坐于草坪上,轻松愉快、无忧无虑、心满意足,但突然我们却被毒蛇咬了。此即为变苦。行苦是指遍布轮回各个角落并永远潜藏其中的苦。甚至诸如无色界天等高层天界的天人,可以住于很深的三摩地,但仍无法离苦。当他们住于禅定的引业
[3]穷尽后,他们还会再次堕入三恶道,因为他们并没有根除自己的内三毒

    为从此三有的苦海中解脱,我们应该寻求依止怎样的皈依处呢?诸如山神、星曜、风神、水神或其他大力鬼神等,自己尚未从轮回中解脱,不能给我们永久广大的庇护,它们只会让我们失望,因此这些凡庸的对境不堪为我们的皈依处。唯一最胜无欺皈依处,即是远离了贪嗔、冤亲平等、对一切众生都具足大悲的佛、法、僧三宝。

    佛陀显化为三身与五智,圆满具足一切断、证功德;法即是佛陀所宣演的法门,开显我等灭苦之正道;僧即是具足教、证功德的修行团体。

    最密的层面上,上师总集三宝于一体: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上师就象如意宝,总集了一切皈依处,他的究竟自性超越了庸凡之意。忆念上师即是忆念一切诸佛。因此,全身心地依止上师,这本身就具足了皈依的全部意义和要旨。

    随后,迈向正觉之主要道即是发菩提心。到现在为止,我们尚分别敌友,憎恶怨敌珍爱亲友;但如今我们应观想所有众生都平等无别地是我们此生对自己具大恩德的父母。若我们静下心来思维我们的父母对自己有多么恩重如山──他们是怎样哺育抚养我们长大,把他们所有的心血都奉献于我们的利益和安乐──那我们自然而然的唯一反应和愿望将会是想方设法报答他们。

     所有众生都希求安乐并不欲受苦,但由于他们并不知道正确的方法途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给自己造下更多更大的苦因。所想和所作完全背道而驰。为了让一切如母有情从痛苦中解脱并引导他们趋向正觉,我们不仅应在心中对他们生起强烈的大悲心,更应付诸行动,努力行持六波罗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并以般若波罗密证悟“无我”。

[1]八闲暇:没有生于八种无暇处,即地狱、饿鬼、傍生、边地、长寿天、邪见、佛不出世以及喑哑

[2]十圆满:包括五种自圆满,即所依圆满、环境圆满、根德圆满、意乐圆满、信心圆满;以及五种他圆满,即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3]引业:引发总报,能令生于某处某趣之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