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法王噶瑪巴教授三戒律課程(4)

(2009-12-29 13:26:31)
标签:

大宝法王

噶瑪巴

三戒律

教育

分类: 网络摘菁

第四日:128日,週二

唯有出離心能令戒律清淨

整理報導:Lhundup Damcho

 

ZT:法王噶瑪巴教授三戒律課程(4)

    在今天的開示中,法王深入佛法的哲學領域,探究了一系列有關戒律本質的觀點。

 

    法王首先探討的主要問題是:三戒律的本質是同一,還是分別迥異?有部學派將戒律界定為一種特定的外在形式,而與寂天菩薩(Shantideva)所認為的 觀點———戒律是一種自制的決心———相對立。法王首先駁斥了有部學派的觀點,而在闡述其論點時,充份展現出其高超的辯經技巧。接下來,法王分別駁斥了兩 個西藏學者的看法。第一個西藏學者的看法是薩迦派著名學者紮巴蔣稱尊者(Jetsun Drakpa Gyaltsen)的立場。紮巴蔣稱認為:三戒律的本質為一,但當行者領受更高的戒律時,便轉化了較低的戒律。而第二個西藏學者的立場認為,較低的戒律是 更高戒律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某個層面。秉承第七世噶瑪巴確紮嘉措的觀點,法王以下面的論說來證明此立場的謬誤:如果說較低的戒律是更高戒律的一部分,那麼 違犯了較低的戒律,也就等同於是毀壞了更高的戒律。在證明了這些立場都站不住腳之後,法王開示說,噶舉傳承追隨崗波巴大師的觀點,認為三戒律在本質上是獨 立的;當行者領受較高的戒律時,並不會轉化較低的戒律。法王強調,在分別領受過三戒律後,我們仍然負有持守全部三戒律的責任。最後,法王對於一個人如何能 同時持守所有戒律的問題,綜述了印度主要學者的看法。

 

    再來,法王討論了依於不同動機的三類戒律。第一類戒律的發心是基於恐懼。法王指出,根據律典多處的記載,印度曾經有人為逃避國王的刑罰而剃度為僧。第二類 戒律的發心是基於對來世轉生至上三道(增上生)的希求。第三類戒律的發心是基於對輪迴的出離心。法王說,第三類不僅比前二者更好,更是持守戒律唯一真實的 基礎。

 

ZT:法王噶瑪巴教授三戒律課程(4)

    為了詳細說明這點,法王講述了一位噶當派格西——格西波托瓦(Geshe Potowa)的故事。格西波托瓦在遇到在家居士仲敦巴大師——西藏噶當派創始人阿底峽尊者(著名印度大班智達)的心子之前,早已受過出家戒。但在遇到仲 敦巴大師並從其處領受教法之後,格西波托瓦生起了強烈的出離心。因此,雖然早已在另一位上師處受出家戒,但讓他首次生起真實的出離心的人卻是仲敦巴大師, 因此,格西波托瓦宣稱:授他出家戒的傳戒師,是在家居士仲敦巴大師。這種出離心將他的出家戒轉化為第三類的戒律——基於出離心的清淨戒律。從這個意義上來 說,儘管仲敦巴大師並未主持格西波托瓦的授戒儀式,傳戒師的稱呼仍然當之無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