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决疑》(一)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2009-12-07 12:23:18)
标签:

宗教

金刚心

世尊

金刚决疑

曹溪沙门

憨山大师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金刚决疑》(一)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金刚决疑》

             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金刚二字。解者。都以坚利能断为义。此泛说也。然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最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此虽近理。总非佛意。特寻常宿习知见耳。盖般若。此云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谓佛智慧也。波罗蜜。义云到彼岸。乃指此心极尽处也。今题云金刚般若波罗蜜。标此经所说。特显佛一片金刚心耳。且金刚心。乃佛修因证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众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萨以金刚心为本修因。为入大乘之初门。故特示之以断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间众生常情。故举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间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间来。则人人见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与人同。说话不同。规矩不同。事事法法。与世间相反。故动而见疑。宜其诸天魔王皆欲害。调达阿阇皆要杀。而一切人皆生谤也。故曰。我出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外道魔王。皆当惊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叶等。举皆疑佛。以所说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赞或斥。全无一定之言。而诸弟子。闻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则新学可知。以佛所说法。难信难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说法。则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犹且怀疑而不信。是则佛之含冤。盖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空生即须菩提也)有些见处。窥见世尊一斑。忽生赞叹。故世尊因其疑而决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刚真心。表白与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诸闻者。群疑顿断。故此经。乃佛的示自心。以断弟子学佛者之疑。不是说般若能断众生烦恼也。如其不然。但看经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尝说以智慧断众生烦恼耶。故此经题。单是法。非以喻也。但断得众生疑。就断得众生烦恼。此经一味。只是断疑生信为主。以学道之人。以信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种。谓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谓认人不真。即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个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说法。方才说有。却又说空。方才说空。却又说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闻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见其法大。则疑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经中。三疑都有。佛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顿断彼疑。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此经之旨也。

    此经。此方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但意出于圣人。而论传此方。已经翻译。且译人有巧拙不同。言不达意。反生滞碍。使学人难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诠。便成渣滓。况著粗浮文字。何以达妙。此注述之难于描写佛心。不无效颦之丑。即如世人作行状。但可述事。不能传神。此其难也。故今(佛)决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为主。若疑情全露。则佛破疑之说。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而)自得其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说法仪式。诸说备释。此不繁衍。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过活。日用处动容。与众一般。更无别奇特。只是就里一点。与人不同。知之者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来住世日用寻常。与人一般。就里一点不同处。人人对面不知。今日被空生勘破。故叹曰希有。嗟乎。如来与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处。不知。故作等闲放过。只道与众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觑透。则终无知佛者耶。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此空生叹佛希有处。正是亲见如来此一片苦心也。菩萨乃学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发大心者。乃空乱意菩萨也。一向佛为护念此辈。更无别意。只是要付嘱此心耳。护念者。以佛出世本愿。只欲令一切众生与佛无异。人人成佛。方尽此心。但众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担荷。如婴儿一般。佛如慈母之护念婴儿。则无一息放下。种种周悉。调护爱念。故如保赤子。所谓护念。只欲令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后已。故曰付嘱。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将就之。故曰善。经云。我以无数无量方便。引导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是谓护念付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问安心之方法也。以初在小乘时。单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来二十余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众生。为菩萨。要令下化众生。将以上求佛果。此辈已肯利生。故曰发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见初发大心菩萨。未悟实相真空。与前所取偏空。二者难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舍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谓进无新证。退失故居。名空乱意。以一向执著名言。习气未忘。要有住著。又执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将谓求至佛果。便是住处耳。且今满眼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无量无边。几时能度得尽。众生不尽。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为请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见佛心而叹希有矣。且开口单问此二语者。何也。以众生心各谓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见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发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也。此问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达磨。乞安心法。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然在祖师门下。一言便了。所以为宗。今世尊。便说了许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为教。到底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黄梅六祖。皆以金刚印心。故此经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语文字看。全在离言之妙。其经中。凡言于汝意云何。皆反征其疑也。以众生随语起疑。虽未吐露。而心已动念。谓之意言分别。正是名言习气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