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法相唯识教育 |
分类: 惟贤法师文库选 |
读解深密经笔记
作者:惟贤长老
一、本经特征
1.
经属瑜伽系,为弥勒菩萨撰述《瑜伽师地论》的主要根据。全经有系统地说明唯识的教义。
2.
解深密者,解谓解释,深密谓所说义理。是解释佛陀内证极理的甚深秘密妙义的经典。
序品记佛陀现他受用身(卢舍那佛)于十八圆满的华藏世界,以弥勒、文殊等十大菩萨(极位大士)为对机而说;是非应身应土的说法,而是报身报土的说法。
3. 说法以问答形式,极富论议的特点。
4.
本经译本共有四种,其中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共五卷(译于贞观二十一年)名《佛说解深密经》。译文较其他译本优美巧妙。其弟子圆测于《解深密经疏》中赞为“文义明净”,故通行本均采取玄译。
二、各品概要(共八品)
(一)序品,记佛演说本经缘起
(二)胜义谛相品
(从此品以下共七品为正宗分),品文共分四段:
1.解甚深密意菩萨回答如理请问菩萨之问题,说明胜义谛(即真如)为离言说、绝分别的妙理,佛陀默然赞许。
2.
佛对法涌菩萨说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所行境界。
3.
佛对善清净慧菩萨说胜义谛超过诸行一异之性相。
4.
佛对善现菩萨说胜义谛为遍一切一味相。
(三)心意识相品
(五)无自性相品分三
1.遍计为情有,依他、圆成为理有。但有非遍有,含有空义,依彼三性有,建立相、生、胜义三无性的空义,为诸法无自性。
2.依诸法本来无自性,故是清净涅槃,依此又可名一乘。此一乘唯根据理性说,但就众生根机,佛陀施教而有五性的差别。因不偏于空有,而树立诸法中道的正见。
3.此品融和空有二边,会一乘五姓,划三时了不了义之教。
(六)分别瑜伽品
(八)如来成所作事品
三、经文要义
(一)如理菩萨问胜义谛分四(经卷一)
1.
此胜义谛,是超寻思所行相,由法涌菩萨请问,如来解答。寻思但行有相境界,而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寻思可言说,胜义不可言说,绝诸诤论。
2.
善清净慧菩萨问此胜义谛与诸法差别,是一耶?是异耶?佛答:若胜义谛与诸行相不异者,应同杂染。若异者,应非诸行共相(共相即诸法的苦空、无常、无我之相,圣者悟此而见真)故与诸法非一非异,佛以十四喻为示,略。
3.
善现(须菩提)就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诸增上慢者,不能了解,请问世事。佛答:此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通一切一味相。圣教中修行比丘,尚难通达,何况外道?
(二)广慧菩萨问心意识(经卷一)
1.
名阿赖耶,赖耶为种子识,由种子成熟牵“生有”起,如是展转成为一期生命,依二执受。一者根身,受而又执;山河大地,执而不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此识名阿赖耶,又由我爱执藏故。第七意是以执我为主。
2.
即此第八亦名阿陀那,此云执持,能执持种子及色根故。
3.
此识亦名心。由此识能积集滋长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种子故。
4.
由阿赖耶识为依止,故六识身转生,——五根五尘合生五识,同时有五俱意识生起。
(三)德本菩萨问三性义(经卷二)
1.
遍计执相: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众生愚痴,随名执实(执我执法)
2.
依他起相:一切法由因缘生,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十二有支,由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3.
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诸菩萨众,如理作意,无倒思维,因缘生法,渐次修习,圆证菩提。
(四)胜义生菩萨问三无性义(经卷二)
1.
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1)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我相法相),诸法但假名安立,非实有自相故。
(2)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
(3)胜义无自性性,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诸法无我,名为胜义。胜义二空所现,亦名真如。
2. 建立三种无性因缘:由诸有情,随名言于依他,圆成执着遍计,由是因缘,起烦恼、业、生三种杂染。于生死中长时流转,受诸苦恼。
3.
就观机说三无性,初约四十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资粮位说;次约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说;后约地上菩萨位说。
4.
就秘密说一乘意,明三乘人同依无性之道,证得涅槃。二乘由人空,菩萨由人法二空所现真如,达胜义无自性性。
5. 明有四种人于佛密意有了不了:
(1)有善根,具足信解。
(2)具善根,有信无解。
(3)具思择力,但随言执着,拨一切相是无相,落于空见,名恶取空。
(4)末种善根,性非质直,不生信解,毁谤正法。
(五)慈氏菩萨问止观义(经卷三)
1. 止观以教为依,不舍大菩提愿为住。
2. 止观所缘:
(1)地前菩萨以观智依教修时,自变似法似义影像相分,以观心推求,名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2)地前菩萨以止心所变似法义境,止心名无分别心,无分别心所现影像故,名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3)地上菩萨(初地到十地)止观所缘真如。真如遍满一切事法,故名事边际境所缘。
(4)佛地世尊,所作一切成办,故佛地止观所缘名成办义境。
3.
求善达止观:闻佛经教,是名闻慧;如法思维,是名思慧;以闻思慧依教法缘自心所变相分,内心相续见分,以之为境。如是安住于正行,起身心轻安,得其正定,即奢摩他。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安忍观察其义,是名毗钵舍那,是名菩萨能善求止观。
4. 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
(1)知尽所有性(缘起)。
(2)知如所有性(真如)。
(3)知能取义(内五色根及心意识)。
(4)知所取义(外六尘)。
(5)知建立义(有情世间,器世间)。
(6)知受用义(诸有情领受资具等)。
(7)知颠倒意(执世间常乐我净等)。
(8)知无倒义(三法印,四昷陀南等)。
(9)知无杂染义(烦恼、业、生三杂染)。
(10)知清净义(离三杂染,所有菩提分法)。
5. 知七种真如:
(1)流转真如(诸行流转,无始无终)。
(2)相真如(人法二无我相)。
(3)分别真如(一切行唯是识性、识体以分别为性故)。
(4)安立真如(苦圣谛)。
(5)邪行真如(集圣谛)。
(6)清净真如(灭圣谛)。
(7)正行真如(道圣谛)
6.
智见差别:缘于理的总法妙慧,名智;缘于事的别法妙慧,名见。
7.
以十七空遣除十相,即文字相、生灭住异相、顾恋身相、我慢相、资财相、受用相等。此十相都是遍计所执,皆以观空除遣。总于依他圆成实上,若有所执,即为遍计,知所知空,名总空性。故离遍计执,是大乘中一切空相。了此空相,即有二利:
(1)不失正行。
(2)离增上慢。
8.
止观作业:能解除相缚,粗重缚。粗重缚:即是烦恼见分种子。相缚:即是烦恼相分种子。
9、止观障碍:
(1)顾恋身财,不能少欲知足,是止障;于法义无增上意乐,不深观察是观障。
(2)掉举、恶作是止障;昏沉、睡眠、疑惑是观障。
10. 止观之果:
(六)观自在菩萨问诸地义(经卷四)
1. 十地名义
(1)欢喜地:初得无分别智,成就自利利他,而生欢喜。
(2)离垢地:远离一切微细犯戒,具足净戒。
(3)发光地:依于诸定能发智光,闻思修三慧照明,故名明地。
(4)焰慧地:烦恼如薪,智如火焰,以智火烧烦恼薪,故名。
(5)极难胜地:真俗二谛,由多艰难,方得相融,以出世间智方便善巧难度能度。
(6)现前地:后智现前观于缘起,以无相修,无分别智多修,功用方现再前。
(7)远行地:从初地起远至第七,经一僧祇,修无相行,方得无间,证入无相,与第八清净地为邻,超过二乘出世间道。
(8)不动地:真智入无功用位,俗智虽有功用,而不为现前烦恼所动。
(9)善慧地:获四无碍解(法、义、辞、乐说),说法无碍。
(10)法云地:法身圆满,智如大云,充满虚空,普施法雨。
2.
十地修学十度,依次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余略。
3.
初地,分别我法二执已断,俱生我法二执犹伏。七地,俱生人我执种子已尽,法执现行已伏,种子未尽,十地至佛地,法执种子断尽,能善观察诸法性相,烦恼、所知二障悉断。
(1)得大财富(法身之财)。
(2)往生善趣。
(3)无怨无坏,多生喜乐(法喜)。
(4)为众生主(导师)。
(5)身无恼害(具自在威德力)。
(6)有大宗叶(菩提树叶)
4.
明密意说一乘:三乘圣道,事法差别,有上中下,如理则通一法界而不相违(全义如正文,略)。
(七)曼殊室利请问三身义(经卷五)
1.
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2. 具三十二丈夫相,八十种好,庄严美妙。
3. 具足十力,断一切疑。
4.
具足四无所畏,不为他说(外道邪说)所伏。
5.
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如三学、八正道、四沙门果、菩萨行境,皆可现证。
2004年3月作于重庆华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