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言学文化 |
分类: 语言学 |
古书的读音问题
一
二、假借字的读音问题
1、何谓“假借”?
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
(1)“六书”中的“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
逝将去女。(《诗经·魏风·硕鼠》)女:同“汝”。
(2)用字假借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由于上古时期文字没有规范,同音代替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2、如何读假借字
三、破读字的读音问题
1、何为“破读”?
好(本音hǎo,破读hào)
王(本音wáng,破读wàng)
2、破读产生的原因
|
|
|
|
|
|
3、破读的读音规律
文wèn:礼者,所以文鄙行也。(《盐铁论·毁学》)
结论:破读的规律是变读为去声。
例外:
从cóng→zòng: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恶è→wù: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
4、如何读破读字
◎被现代汉语继承的破读,仍要破读。如:
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
◎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破读,也要破读。如:
王: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鸿门宴》)
衣:境内莫不衣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没继承也无基础的破读,不必区分。如:
近:远水不救近火也。(《韩非子·说林上》)
四、特读字的读音问题
1、何为“特读字”?
★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尚书·舜典》)
孔颖达疏:“契,息列反;陶,音遥。
契(xiè):舜时的司徒,主管教育百姓。
皋陶(yáo):舜时曾做狱官之长,主管刑律。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会(kuài):即会稽,古郡名,今绍兴。“吴会”即吴郡与会稽郡。
2、特读字举例
◆国名:
龟兹qiūcí不读guīzī
康居kāngqú“居”不读jū
身毒yuāndú“身”不读shēn
◆族名:
吐谷浑tǔyùhún“谷”不读gǔ
先零xiānlián“零”不读líng
◆地名:
镐京hàojīng“镐”不读gǎo
龙兑lóngduó“兑”不读duì
阳夏yángjiǎ“夏”不读xià
◆人名:
伍员wǔyún“员”不读yuán
观射父guànyìfǔ“射父”不读shèfù
◆姓氏:
种chóng解xiè祭zhài洗xiǎn尉迟yùchí任rén万俟mòqí仇qiú
单shàn
◆官职:
3、如何读特读字
◎被现代汉语继承的特读,仍要特读。如:
◎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读,也要特读。如:
◎没继承也无基础的特读,不必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