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享我们的专家新手指蛛写的童书书评。这本经典图画书,教会我们很宝贵的功课。孩子对长辈爱的回应,是需要父母教给孩子的,并且给孩子做榜样。教孩子回应爱,付出爱,会帮助孩子成长,成熟,并成为他一生的美好记忆。
《亲子根基》“专家阅读”栏目
汤米·狄波拉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图画书作家,他笔下主角经常是一个有着切片面包一样方圆脸的男孩,人物也带着自得其乐的笑容,画风简洁而温馨。
我最早读到的是他的图画书《阿力的红斗篷》,风格幽默,细节动人。但心最终被击中的是《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这本温馨的家庭绘本。
这本书和我家的情形非常像。我家四世同堂,婆婆和她的妈妈跟我们一家三口住得很近,我们几乎是在一起生活。而这本书中,4岁的男孩汤米,周日经常去外婆家,外婆总是在楼下做好吃的,太外婆躺在楼上,所以这两位外婆就被叫做“楼下的外婆”和“楼上的外婆”。“楼上的外婆”94岁,是汤米那时候最好的朋友。虽然“楼上的外婆”已经不能自己行动,但是他们会一起分糖吃,一起被毛巾绑在椅子上,一起聊天。对楼上的外婆来说,绑毛巾是一种保护措施,因为她已经没有力气保持自己坐在椅子上。对此我很有经验。对小汤米来说,和太外婆一起的时光非常好玩,他们还会聊到带红帽子的小精灵呢。汤米书中的两位外婆和我家的两位老人长得也很神似!
我儿子出生的时候,太婆婆91岁。那时她还可以自己走路。现在,儿子4岁,太婆婆也要坐轮椅,到了系毛巾的光景了。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儿子周岁前后的时候,我们家里的这一老一小都要靠人拉着才能走好。只是这段时间之后,小家伙越走越稳健,而老太太完全丧失了这种能力。这情节与汤米·狄波拉的另一本《先左脚,再右脚》有几分相似。在那本书里,开始是爷爷巴伯教孙子巴比先左脚、再右脚地走路,而爷爷中风后,孙子巴比又开始教爷爷先左角、后右脚地走路。
汤米·狄波拉的这类家族故事讲述的都是日常的琐事,但是那份暖暖的家庭气氛让人非常感动。其实这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孩子在感受爱,也在回馈爱。儿子上幼儿园之后,我因为重新上班,奶奶陪伴他的时间更多。一次,奶奶很感慨地告诉我,孩子长大了。那次他们一起出门买东西,关门前,儿子忽然说,我要回去看看老太太,就又跑了回去。原来他是要确认一下,太婆婆的护理床的栏杆有没有拉好。真看不出,这个经常在太婆婆旁边疯来疯去的男孩子,还有这么细腻的心思。
追随着狄波拉这温馨的家族氛围,我还收入了他的儿童故事《繁梦大街26号》,在这本描述童年的小书里,你会发现“楼上的外婆”“楼下的外婆”“巴伯爷爷”的影子。其中还有一个大概是碍于绘本篇幅没有容下的有趣情节。一次汤米在“楼上外婆”的针线盒里没有找到糖果,在寻宝中,找到了卫生间药箱里面锡纸包的“巧克力”,就两个人把它们分享光了。但那实际是泻药!从此“楼下外婆”再也没有忘记往针线盒里装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