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管与教系列一(8)

(2011-05-30 19:40:33)
标签:

转载

    问:「权柄管教一定要有很大的专注,而这份专注,真正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表面情绪化的控诉,而是被关怀和看重。」好像有点不好理解呢?

   

    管与教,有时,像在陪孩子走一段凹凸不平的石子路。

    对那些小石粒,只需要让孩子自己踢掉,可是碰到那些大石头,父母要帮他们一把,或者,教他们怎样使力推走石头,或者,教他们闪人,别跟挪不掉的大石头正面撞上。

    当然,孩子都喜欢自己走,虽然也害怕满头包。

    而权柄管教,就是让孩子明白:「这段路,我必须陪在你身边,和你一起走!」。

    不是:「我抱你走!你别用力!」

    也不是:「你走走看,不行我再像超人般,飛奔过来救你!」

    陪,需要专注,一路专注到底。

    这一路,如何让孩子在赏罚中清楚感受爱,夫人认为「专注」是关键。

    专注,是持续关怀。

    因着私塾生活,夫人天天被弟子们观察,同时,也天天自我观察。她发现,孩子们对赏罚是出于父母自己的情绪反应还是本于管教原则,非常能够分辨。

    甚至,在小小孩心中,还不能说出个理由之前,感觉就很准确。

    同样一个错误的行为,夫人可以因着情绪,或是管教原则,去指责或处罚弟子。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用差不多的方式去处理同一件事,但,弟子们知道其中的不同。

    谦卑时,夫人自己也知道。

    情绪引发的管教,盯上时很紧,但松得更快,是一场急雨。

    当孩子作错事的时候,父母感到不悦,而情绪化地反应时,孩子心里可能有两种说法:

    「算了,他心情不好,所以我才会遭殃。」

    「每次自己不爽,就拿我出气,真倒楣!」

    如此,无论以上哪种反应,都不会让孩子看到自己该被修正的地方; 面对情绪化的赏罚,孩子只是老练地熬着,等待暴风雨过去,天放晴。

    孩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必须为天气好坏负责任!

    可是,当父母是因着孩子越界必须出手管教时,他很清楚这不是一次完成的工,回持续地给予关注。

    因着持续关注,孩子渐渐心里会很清楚,若不去把那个问题处理好,父母不会松手。

    这,就是专注。

    持续专注的权柄管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怀,而不是天天跟着父母的心情变化起舞。

 

    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软弱或缺点被注视,孩子不愿意,成人也不愿意。

    生命的塑造是个长期的工程,每个孩子都有他必须对付的地方,不是他们学不会,也不是他们不受管教,不长进,而是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学习。

    重复犯错,才有重复学习。

    一个邋遢的孩子,会不断在他所到之处造成凌乱。

    一个脾气不好的孩子,会常常被激怒。

    一个好动的孩子,老看他在破坏次序。

    一个倔强的孩子,一天到晚挑战权柄。

    相信吗?很多时候,夫人也想用「接纳」为理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相信孩子「长大就好了!」

    明知道是那个孩子的缺点,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掀开来讨论吗?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很重要,因认识了解,而接纳孩子这个人,接受眼前的他在某些部份比较强,某些部份比较弱,这是对的。

    但,让我们作父母的也承认:无论自己再怎样和孩子靠近,仍然无法看清楚上帝造他们的真相。

    孩子会长成怎样一个人,在上帝手中。

    我们都要把孩子放在上帝丰富的恩典和智慧里,陪同他们一起撷取美好,迈向生命丰盛处,因此,千万不要用眼前的不足不够来定义他们这个人。

    别说:算了,他就是这样。

    这不是接纳,是放弃。

    不需要把一个挑嘴的孩子当成胃口好的孩子,逼他餐餐甚么都吃。但是,可以持续帮助他接受的食物种类,不断地让他知道自己还可以尝试被拓宽,需要努力改变。

    不需要把一个好动的孩子当成文静的小孩,要他每天乖乖坐在哪里看书画话。但是,可以持续帮助他增加「坐下」的时间,与他一同努力寻找出让他更专注的方式。

   

    孩子脾气不好,就接纳眼前那个在脾气上较难自律的他(别再说:哪有人脾气这么坏的!就有,就是你的孩子!),却不要把他当成一个坏脾气的孩子,任着他逃避对付脾气的纠缠。

    心里了解他管制脾气比别的孩子辛苦些,却要在现实里陪他,更专注地陪他,走这段辛苦的路,而不是让他避开自己的问题。

    长大的人都知道,许多成人的问题,是小时候就存在,却没有好好面对的问题,所以,不要再用「长大就好」来骗自己和孩子。

    有原则的管教,却是对孩子的专注。

    夫人陪着三个孩子走他们不同的石子路,常要接受校长上帝的提醒:「目的不在移走眼前这块石头,而在陪他们走完这条路!」否则,真的常常会被那种踢走一块石头,还有下一块等着的挫败感攻击。

    如此,夫人与孩子越走越靠近,渐渐,孩子不再把权柄当成对他们的软弱处拳打脚踢的乱棍,而是扶持他们,陪他们一起经过成长巅簸的杖。

    虽然,那杖有时缓慢了他们想飛跑的速度,磨着,磨着,在身上磨破了皮。

    但,孩子和夫人,都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耐磨,他们成了战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