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管与教系列一(4)

(2011-05-30 19:34:14)
标签:

转载

2.正确回应的养分

 

   在美国华人家庭里,常听老一辈爷爷奶奶说,这一代孩子对很多事情的反应「很奇怪」。

   比方说,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上没有筷子,只会去拿自己的一双,不会帮其他家人拿; 放学回家后,看见长辈,顶多低头「嗨!」一声,就走回房去。

   既然同桌用餐,顺便帮大家拿筷子难道不是最正常的反应吗?

   住在同一屋顶下,见了面,怎么打招呼像对路人一般呢?

   究竟,是这一代孩子比较无礼,自私,目中无人?

   还是这个时代的文化逻辑和从前大不同吗?

   夫人相信,很多孩子的反应,不是「自然发生」,不是思考后的决定,甚至,不是从品格演绎而来。一个孩子对许多人事物的反应,是自幼在家庭里和家人互动学来的。

   尤其,与父母之间的互动。

   所以,一个孩子得着聆听的养分,终于听见之后,还需要施予正确回应的养分,帮助他们懂得合适地,正确地与别人的话语互动。

   许多孩子不听话,不是缺乏听的能力,他们真的听见了,可是,却不懂得怎样做出对的回应。

  「不会呀!我的命令很简单,一定都不难回应,我叫他坐下,而且还用手把他压在椅子上,可是我一松手,他马上就站起来跑来跑去。」父母说。

  「这不是叛逆是甚么?」父母握紧拳头,皱眉。

   夫人摇头:「很难说。」

   举个例子吧!

   餐桌上摆着一本笔记本,小明很有兴趣,正想伸手去拿,妈妈看见了,赶快说:「小明,这本笔记本是姊姊的,不可以拿。」然后把笔记本放到柜子里。

   小明走到柜子旁边,看看妈妈,妈妈迎上儿子的眼光,说:「你要不要去院子里玩?打打球吧!」

   然后,小明尚未离开,她已经继续忙着自己的事,

   一分钟不到,小明已经推了张椅子到柜子旁边,站上去。妈妈的眼角余光扫到了,立刻放下手边的事,生气的吼叫:「你这样好危险,再不下来,就要罚站了!」

   小明站在椅子上,瞪着妈妈看,不动。

   吼了几次叫儿子下来的妈妈妥协地走过来,把他抱下来。一边抱,一边说:「怎么这么不听话,想罚站是不是。」

   然后,妈妈把小明带到厨房,给他一枝冰棒吃,以为这样是在转移他的注意力。

   小明真的开始安静的吃起冰棒,妈妈松了一口气,继续忙着做饭。

   晚餐前,突然传来姊姊尖叫声。妈妈赶去看发生了甚么事,结果,大哭的女儿眼前摊着那个笔记本,上头,已被小明画满了毕卡索的名画。

    妈妈一面劝姊解说:「别伤心了,妈妈再带你去买一本,弟弟还小,不懂事,你要饶恕他。」

    然后一面对在旁边正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姊姊的小明说:「你看,都是你,把姊姊弄的这么伤心。」

 

    小小孩子对权柄命令的回应方式,是从经验中学习得来,而非从他们的理性分析出来。

 

    周遭现实里,有许多「小明」,正在从上述的经历中,一点一滴的学习该如何回应父母的命令。

    一开始,小明妈妈的命令是:「笔记属于姊姊,你不可以拿。」

    听到指示的小明不退反进,迈出步伐,走到妈妈放笔记本的柜子旁边。

    这是叛逆的第一步吗?如此说,也许,有点武断。

    也许,他单纯地,只是心思被对那本笔记本的好奇感占据了,所以身不自主的想靠近那个东西; 也许,他真想抗拒妈妈的权柄。

    不容易猜,但是妈妈的下一个反应很重要。

    妈妈应该针对已经讲出来的命令,平和却肯定的再强化一次,让孩子「听见」。可惜,这位妈妈只是叫小明去别的地方玩。

    所以小明学到的是第一件事是:妈妈说不可以,只是最好不要,或是讲讲,不是真的可以或不可以。而且,妈妈问他要不要去院子玩,也就是说,这只是个选择,不是非顺从不可。

    再说,当小明还站在柜子旁时,妈妈就已经低头在忙自己的事了,这又告诉他一个信息:妈妈可能真的不太在意自己先前讲的话。

   「我喜欢笔记本,不喜欢出去玩!」既然可以选择,当然,小明就大方地在心里做了选择。

   他进一步去拿椅子,踏上去,准备打开柜子。

   这,是一个探妈妈底线的动作,他要确定妈妈说的不可以,到底有多不可以。

   这时候,妈妈靠近来了,好像已经忘记小明踩在椅子上是为了要拿笔记本,只是讲他这样很危险。

   可见,妈妈不太在意有关笔记本的命令。

   对小明而言,笔记本是目标,是重点,其他,都不要紧,所以他不肯下椅子。

   妈妈叫他下来,他没有下来,妈妈气得大吼,说要罚站,但接下来,小明接触到的却是妈妈温柔的拥抱。

   也就是说,当小明没有按照妈妈的话去做的时候,更好,还能省点力气,不用自己下椅子,因为妈妈会把自己抱下来。

   真好,原来妈妈刚才说不下来要罚站,只是讲讲而已。

   太棒了,没有照妈妈的命令去作,一路违抗,结果,是去吃冰棒。

   哈!聪明的爸爸妈妈,你们认为小明下次接收到妈妈的命令时,会不会把妈妈的yes yesno no 去回应吗?

   让夫人再提醒一次:孩子对父母话语的回应方式,其实,是父母教他们的。

 

  曾有个妈妈告诉夫人,罚站对她的孩子无效,因为每次孩子不乖,她叫孩子站在一个角落,孩子站不到三秒钟就跑了。

  后来,夫人有机会当那个小男孩的老师。

  他对任何命令的第一个反应都是「no!」,然后直视老师,等着收成她可笑有趣的表情。

  终于,因着一再触犯教室规矩,必须他带出去「反省」,夫人已有准备,为他端来一张椅子,请他坐个五分钟,安静一下。

  他把椅子推倒,开始大叫说不要。

  夫人平静地把他整个人「放」回椅子上,小男孩一面想要反抗站起来,一面骂夫人是坏老师。

  趁他换气,夫人提醒他,根据教室规矩,他要在椅子上安静五分钟,从安静时算起。他的声音减弱,开始哭着解释刚才的错误行为是不小心,忘记造成的。

  「这五分钟会帮助你以后更小心,不会忘记!」夫人边讲,边放松在他身上的手,因为她感到,小男孩的身体已经不再用力抵抗。

  之后,那小男孩虽然在进步中仍会触犯规矩,但是到了该坐椅子的时候,他会去坐着。

  小孩的妈妈非常讶异,因为在家里,该罚站时,他仍然满天跑着让妈妈追。

  孩子精呀,在外怕老师!在家就专门欺负妈妈吧!」那位妈妈下了如此结论。

    夫人叹息。

    孩子是聪明,但,他们对话语的回应,常常是从互动的经验中学习得来。

    「为甚么每次叫他往东,他就故意往西跑呢?」小小孩的妈妈不知怎办地问。

    「我说甚么,你就做甚么,不要老跟我讨价还价!」小学生的爸爸大吼。

    「算了,讲也等于白讲!」青少年的妈妈无奈地叹息。

    孩子,真的如此不听话吗?

    有时,问题不在跟孩子讲了甚么,而在孩子有没有正确回应的能力。

    这重要的成长养分,真得从小,一点一点浇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