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代时间管理》书摘:冲破习惯的艰难

(2008-11-14 17:12:36)
标签:

克诺伯劳

时间管理

习惯

杂谈

   《第五代时间管理》书摘:冲破习惯的艰难

 

 

   从下面这个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不偶尔考虑一下自己有哪些习惯的话,都会发生什么:

 

铁道的轨距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点八五英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从何而来的?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因为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这个四点八五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用马车的轮宽做标准。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就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为四点八五英尺。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古罗马人定的,四点八五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用四点八五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故事到此本应该结束了,但事实上还没有完。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工厂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再胖一些,这样容量就会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后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的宽度宽了一点点。故事是很有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或许是由两千年前两匹战马的屁股宽度所决定的。历史惯性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要冲破由惯性所形成的规则是多么的艰难。

 

工作坊:我怎样才能改变我的习惯?

  在这里你将学习如何改变你的习惯。习惯的改变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我在走老路。突然出现了一个陷阱。 “啊!”我掉进去了。我狂怒并把这次巨大的不幸怪罪到命运的头上。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这个大洞里爬出来。开始时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慢慢地才认识到这些不幸并且把这些不幸归咎于环境和别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认识到自己都具有哪些潜力。

第二个阶段:我还在走老路。这个陷阱又出现了。 “啊!”我又掉进去了。我再次狂怒并且认为这是环境、别人和处境的过错。而这一次并没有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我就再次爬了上来。

第三个阶段:

我还在走老路。这个陷阱又出现了。 “啊!”我再一次掉了进去。这一次我是出于习惯掉进去的。这一次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第四个阶段:

我还在走老路。我又看到了这个陷阱。我下定决心这一次不能再像上几次那样。我鼓起勇气,费了很大的劲儿才绕过这个陷阱。这时你明白了症结所在并且努力去避免重蹈覆辙。但是还要切记:如果只做过一次,肯定不会形成习惯,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是不会轻易退出的,它必然要顽抗,要垂死挣扎。我们的肌体、心灵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即使从记忆的角度,也有一次次重复的过程,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重复强化,才能 把这一切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化为你的行动。

第五个阶段:

我终于走上了另一条路,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只有在最后这个阶段你才毫不费力地走上了另一条路,走上了通往“时间的海洋”之路。在你的生活中也存在经常让你深陷其中的陷阱吗?你能描述一下吗

 是个什么样的陷阱? 谁是造成我不幸的罪魁祸首?为了今后能避开这个陷阱,我必须做些什么?

我现在正处在哪个阶段?还在第一个阶段或是已经在第二、第三个阶段了?

 

 

具体的处境:

我改变习惯的阶段看上去会是什么样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使事情得到了改变或优化。我问自己:为了使新习惯进入“不经意,自然 ”的阶段,我愿意从根本上作出哪些改变?第五个阶段:我的新路:

 

实战练习

我想改掉哪些不良习惯?我想养成哪些新习惯?(本章列举了七种值得培养的习惯,也许你也想养成其中的一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