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观察:撕书围殴老师,一出教育讽刺剧

(2014-06-03 07:40:10)
标签:

后果

中学教育

意义

只是

苦果

杂谈

分类: 所谓时事
5月30日上午,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长武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李建林说,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曹老师现在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6月2日《华商报》)
   
学生考前撕书,此前很多地方的学校盛行,有亲身体验过高考残酷的人,往往只觉得是减压的一种方式,无伤大雅。只是这一次,当劝阻的老师被围殴,使这一行为更具象征意义。因为快高考了,书可以撕掉,老师可以围殴;因为快高考了,打了人的学生也可以暂时“赦免”。
   
很多人批评说,法律不应给高考让路。纯理性地看,这么说自然不错。但如果放在现实环境下,学校或者老师,在高考前几天,把学生“送”进派出所,恐怕多少也是有些不近人情。这里的“人情”,是一种“高考至上”所形成的文化压力。在“高考至上”的价值观之下,书和老师是工具,学生其实也是工具。所以彼此的是非,在高考之前,不妨都含混过去。
   
在学校的回应中,特别强调一点,这几名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这是个耐人寻味的注解。如果对中学教育稍加了解就知道,对这类“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很多学校和老师往往不想管、不会管。说这些学生是“应试教育”的“盲区”,也不为过。对于中学来说,他们擅长的是提升成绩,是教育那些成绩不错的孩子。对这些“学习成绩一般”的,不是漠视就是放纵,现在老师尝到了苦果。
   
有人说暂不报警,是法律给高考让路,其实从长远来看压根儿“让”不了。因为学校教育遗留的问题,最终会由社会和法律收拾残局,只是代价会更大。成绩成了品评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一般乃至不好的孩子,在学校往往就已经边缘化,高考失败之后,在社会变成“问题青年”的概率会更高。现在报警惩罚这几个学生是容易的,但这围殴发生的背景,更加值得反思。这是一出教育讽刺剧,揭露了当下教育的误区和可能的后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