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彩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彩民行为网络调查”。我国有2亿到4亿的彩民,每月平均花在彩票上的投资有85元。80%的被调查网民都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处于社会底层,梦想通过中彩票一夜暴富。其中,至少有43万人重度购彩成瘾,被专家称之为“严重问题彩民”。
彩票之所以被鼓励,据说是因为其“福利”的本质。但当80%的彩票购买者,梦想的是“一夜暴富”,是否说明彩票在现实中已被异化?而“问题彩民”的月收入大致在1500元到3000元之间,大量“征用”中低收入者的钱去做“福利”,是否也有违基本的慈善伦理?
如果彩票的主体购买者,都是社会的中低收入者;如果彩票的收益,在公益事业上的支出语焉不详,那这样的彩票事业,无异于一场“劫贫济富”的游戏,是不应该被鼓励的。遗憾的是,当前的彩票购买和相关公益投入,正是处于这样的境况。销售彩票筹集公益金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济困”,但很多“困难群体”本身成了彩票销售对象,这样的彩票运行模式,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其本身就成了个大问题。
现实中最受关注的彩票新闻,往往都是那些神秘巨奖的诞生,但更值得关注的公益支出信息,却很难搜索到。各地每年对彩票公益金的公示,都比较粗犷,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数字,公众很难看出这些钱用到什么项目,是否产生实效。
彩票的发行机构,如果整日所考虑的,只是打造巨奖得主、变相推崇一夜暴富,所吸引来的,自然容易是“问题彩民”。而想要吸引理性的、真正关注公益的彩民,则需要在公益金的透明使用上花更多心力。购买彩票,到底是慈善还是赌博,是解决“民生问题”,还是造就“问题彩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彩票发行方和监管部门的价值取向。
2011年,中国彩票总计销售2214亿元,跟上一年相比增长33.2%,远超国家GDP不到10%的增速。和这狂飙突进的增速相伴生的,是彩票发行制度的诸多问题。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处长朱卫国指出,“问题彩民”的出现在制度方面有多种原因,包括彩票游戏资源的滥用,返奖比例结构的问题,发行规模的膨胀,长期无法可依等。彩票发行,必须减缓脚步,等一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