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敬一山
敬一山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07
  • 关注人气:8,2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情”不能成了教育局的遮羞布

(2011-09-13 02:39:32)
标签:

郭省

清退

蔚县教育局

同情

恩赐

杂谈

分类: 所谓时事
河北蔚县残疾教师郭省代课20年未能“转正”、依靠村民救济生活一事,经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蔚县教育局随后发出函件,坚持认为:郭省只是“临时代课”,本来早就该被清退,只是“其所在中心校领导签于其身体残疾,生活中存在困难,出于同情,因而在历次清退代课教师中,保留了郭省临时代课教师岗位”。
不得不佩服蔚县教育局高超的“用人之道”,违规而又低成本地使用代课教师,却还站在了发放“同情”的道德高地上,让当事人“非常感激”。郭省老师身残志坚,在“没人愿意来”的偏僻村庄一教20年,替国家教育了无数孩子,应该心存感激的是教育局,如今怎么是非颠倒,反而是付出二十年心血未得到公正待遇的老师,仿佛得了恩赐?
不错,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国家是多次提出清退代课教师,但是这样的清退是有“善后”政策的,一是对素质较高者可以转为正式教师,二是清退后代课教师,要有正式教师候补上,不影响孩子受教育。
以此对比,“郭省教书很认真,也很负责。2009年,还被评为‘蔚县十大杰出青年’。20年来,他几乎年年得奖。”对这样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不早日转正,是不是就因为曾经的县委书记所说——“郭省不能转正,他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若是如此,教育局文件中所声称的“同情”,岂不就是建立在“歧视”的基础之上,冠冕堂皇的借口下,掩藏的原来是无法见人的狭隘。
郭省老师的命运,是代课老师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他们大多坚守在偏僻、穷困的,正式教师不愿“光临”的地区,为那些孩子打开了教育的大门,可他们自身却未得到公正的待遇。国家一次次的清退政策,本来是为了让那些优秀的代课教师更有保障、更有尊严,让偏僻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同步提升,但在现实层面,事情的走向往往适得其反。代课老师清退了,正式老师却没有跟上;然后,在一次次的清退令之下,那些还能留下来的代课教师,如郭省老师一样,虽然没得到更好的待遇,但能留下来继续教书,仿佛都成了“恩赐”,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
蔚县教育局用正式公函,发出的解释竟然就是因为“同情”——这令人费解。清退代课教师国家三令五申,蔚县教育局仅仅因为“同情”,就可以违抗上级政策?还是因为,一旦清退郭省老师,又派不出正式教师,很难对那些孩子和家长有个交代?用不用代课老师,代课老师能不能转正,残疾老师的生活谁来保障,这本来都有政策可循,对政府部门来说,岂能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去奢谈什么“同情”?同情,不能成了教育局的遮羞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