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鲁迅作品语文教材《阿q正传》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2010年多地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删除,广东版则将《药》换成《祝福》。 (9月8日 广州日报)
鲁迅作品该不该从中学教材全面撤退?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但我们对两派的观点稍加比较,就会发现彼此的差别并没有表面上显示的这么针锋相对。支持删除鲁迅作品的,大多是认为作品内容脱离时代,有些文章本身比较深涩难懂,而删除也并不妨碍学生通过别的途径学习鲁迅的文章;迷恋鲁迅作品的,更多的其实是向往鲁迅先生那独特刚烈的风骨,希望那种人格和思想魅力不会就此消退。归结起来就是,文章内容和时代脱节不可避免,但是那种怀疑、批判精神却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
在鲁迅作品存废问题上,根本不存在众口难调的困境。只要新换的内容延续了鲁迅的精神,具体内容再切入这个时代,那么更新就是一种可以赢得各方认可的进步。遗憾的是,从替补上来的课文来看,虽然贴合了时代,但似乎欠缺一种能够穿越时空的精神品质。比如,新增的有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这些文章作为新闻报道的范文可以,作为承担人文教育重任的语文课文,则缺少了些人性的力量。
鲁迅作品从教材上撤换应该是迟早的事。鲁迅先生自己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也曾批评过一种现象,“倘不是姓名曾经排印过了的作家,就很有不能登载的趋势”,呼吁杂志要给新的作者发表作品的机会。语文教材自然也是一个阵地,只有不断有新的作品和新的面孔出现,才有进步可言。唯一的问题正是前文所述的撤换标准。谁该继续鲁迅在语文教材上的“呐喊”?
不由得想到韩寒。近年来一直有人拿他和鲁迅相比较,二人之间究竟有无可比性自可商榷,但是在新一代的文人中,就质疑和批判的力度以及表达的艺术性而言,韩寒绝对可名列前茅。如果我们的教材还需要给学生那种“鲁迅式的精神感染力”,能否换上韩寒?当然,无论鲁迅还是韩寒,其实只是一种符号,人们难以割舍的是那种“投枪和匕首”般的精神力量。有了这力量,换谁的文章都无不可。